最后的盲宣队员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最后的盲宣队员
董福柱,阳泉市平定县人,1954年8月14日出生, 视力一级盲残 ,现在巨城敬老院养老。5岁时董福柱出麻诊双目失明,家里为了让他维持生计,11岁就让他随老艺人学艺,之后加入平定盲人宣传队。当时宣传队有六名队员,由一名胳膊有残疾的的队员带队,其他五名队员都是盲人。82年平定盲人宣传队解散,董师傅一直在阳泉、太原、寿阳等地以买艺为生。2012年董师傅住进了敬老院,但闲不住的他时不时会参加附近的庙会表演说唱。如今,他已是平定盲人宣传队现存的最后一名队员,他希望将自己肚子里的故事留存于世。(本期摄影:梁有权)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最后的盲宣队员
2012年董师傅住进了敬老院,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敬老院里提供食宿,还有电视暖气等日用品,他在这里每天还能领到一元零用钱。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最后的盲宣队员
在敬老院里,董师傅每天都会准时起床。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最后的盲宣队员
在敬老院里,他爱讲卫生,别人闲的时候他也闲不下来,墩墩地、洗洗澡、扫扫地,他住的宿舍比其他老人的要整洁,在院里数次卫生评比中还得了奖。每天早上,董师傅将被子叠得和豆腐块一样。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最后的盲宣队员
董师傅是个精干人,边晒毛巾都是晾的一丝不苟。他对敬老院的生活也非常满意,他说:“生活天天白面大米,一礼拜两次肉,鸡蛋豆腐不断,一礼拜不吃重饭,日子过得挺舒坦的。”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最后的盲宣队员
闲下来董师傅给敬老院的伙计们拉两曲二胡,让院里的老人红火红火。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最后的盲宣队员
敬老院呆的时间长了,他仍然对过去自由自在的生活心存留恋,也想出来散散心,时不时参加附近的庙会表演说唱。这次是随同伴梁叩民一起到村子里过庙会。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最后的盲宣队员
董师傅说,对于外出这件事,院里考虑到他过去有外出表演的经验,所以大部分时候是同意的。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最后的盲宣队员
虽然视力有残疾,但是听觉却灵敏了起来,现在董师傅能从车行过的声音判断否是公交车。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最后的盲宣队员
董师傅和他的伙伴登上了去往村里的公交车。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最后的盲宣队员
他说,国家实行老年人优待政策后他坐车也不需要花钱,他感到很高兴。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最后的盲宣队员
董师傅外出表演时吹拉弹唱样样在行。他说,在当年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盲人宣传队是一个活跃在乡间山村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吃财政一分钱,自力更生,团结互助,将党的政策及欢乐送到村村落落。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最后的盲宣队员
每次出行董师傅和梁叩民都相处的很好,合作多年都很顺利。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最后的盲宣队员
他拿着刚收到的零钱说:“出来表演只为高兴,乡亲们给多给少都不重要。”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最后的盲宣队员
有时候,乡亲们会给他们送来一些干粮,董福柱便欣然收下了。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最后的盲宣队员
董师傅在庙会上名声很大,从11岁干到61,干了50年了,附近的村民都认识他。有时候一天也能挣到70多元钱,但这样的情况也不多,因为自己眼睛不方便,所以只能到附近的村子里走走。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最后的盲宣队员
有时候外出走的比较远,所以晚上就不回去了,他和同伴找了一处破庙就寝。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最后的盲宣队员
每当在外就寝,晚饭也就变得更加简单了。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最后的盲宣队员
回去的路上董福柱总是提起过去的盲宣队,他说那时候农村没有文艺宣传工作,只能靠宣传队给老百姓做些文艺宣。平定县的宣传部和文化局部门要求他们盲人宣传队各个村每年都要走到,将国家政策带到农村。37年间,平定县324个村中,他最少的去过8次,最多的去过37次。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最后的盲宣队员
《山西新闻网视觉志》,是山西省最受关注的原创图片新闻发布平台,由山西新闻网视觉部具体运营。山西新闻网视觉部记者与旗下遍布全省各地的100名本网持证特约摄影师不定期将各类鲜活题材发布与此,学习交流,共同进步。采编邮箱:sxrbsjz@126.com,公众微信:Asxsjz,主编微信:kingbackL,合作电话:0351-4281495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