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人用朴实木板“刻划”出厚重文化|No.1163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民间艺人用朴实木板“刻划”出厚重文化|No.1163
今年49岁的沈永春,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人,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2015年开始学习书法艺术和传统纯手工逼真刻字。在8年来的学习生涯中,他潜心研究手工木刻刀笔匾额艺术,以桐木为纸,以刻刀代笔,刀依笔意,笔随刀行。由于日积月累地镌刻,沈永春的双手早已磨出老茧,但同时也收获满满,制作的木质牌匾、对联深受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浙江、太原等省内外客户的喜爱。2021年沈永春创立了“听月寮艺术空间”,专门从事书法艺术研习、教学和传统手工木质牌匾、对联的刻制,在方寸之地尽显中国书法和木刻匾额的艺术风韵。(■山西新闻网特约摄影师:李现俊)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民间艺人用朴实木板“刻划”出厚重文化|No.1163
中国牌匾艺术源于商周,始于秦汉,成熟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图为民间艺人沈永春在山西省襄汾县新城镇解村一处简陋的工作室里,双手紧握精钢打造的雕刻刀,一丝不苟地镌刻着面前木案上的牌匾。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民间艺人用朴实木板“刻划”出厚重文化|No.1163
一块牌匾从制作到完成一般需要20天左右,沈永春每天有时闷头一干就是10小时。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民间艺人用朴实木板“刻划”出厚重文化|No.1163
与电脑制匾不同,手工制匾要求十分的专注力,一不注意就有可能刻崩、刻错。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民间艺人用朴实木板“刻划”出厚重文化|No.1163
“有院就有门,门上就有匾。”牌匾曾是中国院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寄托了中国民众对家的牵挂。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民间艺人用朴实木板“刻划”出厚重文化|No.1163
为让每块牌匾在观感上更有“灵气”,需要在刻制过程中,不断根据经验对字体、字号进行调整,牌匾的气势和韵味都是制匾者雕刻功力的体现。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民间艺人用朴实木板“刻划”出厚重文化|No.1163
牌匾刻制要“雅俗共赏”,呈现美感和立体感。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传承符号,一块厚重的牌匾将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述说着千年的历史,被称为“古建筑的灵魂”。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民间艺人用朴实木板“刻划”出厚重文化|No.1163
手工制匾需要技术和艺术上的双重积淀。而作为牌匾的灵魂,对于字体镌刻的把控能力则更体现制匾者的功底。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民间艺人用朴实木板“刻划”出厚重文化|No.1163
古匾手工刻制是中国传统的工艺,本身具备厚实的文化分量。这些都是沈永春创作时所用的工具。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民间艺人用朴实木板“刻划”出厚重文化|No.1163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喷绘和机械刻制等技术开始应用于牌匾制作中,但沈永春仍然在坚持一刀一划的手工制匾流程。从一块朴素无实的木板,到布满历史厚重感的牌匾,纯手工刻制对他而言有着不一般的意义。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民间艺人用朴实木板“刻划”出厚重文化|No.1163
“这是一门很严谨的艺术,目前自己还是以爱好为主,希望以后通过专业学习,更好地将这项技艺钻研下去。”沈永春说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民间艺人用朴实木板“刻划”出厚重文化|No.1163
《山西新闻网视觉志》,是山西省最受关注的原创图片新闻发布平台,由山西新闻网视觉部具体运营。山西新闻网视觉部记者与旗下遍布全省各地的近200名本网持证特约摄影师不定期将各类鲜活题材发布与此,学习交流,共同进步。采编邮箱:sxrbsjz@126.com,公众微信:Asxsjz,主编微信:kingbackL,合作电话:0351-4281495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