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咯嘣 “吹”出来的童年记忆|No.1123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琉璃咯嘣 “吹”出来的童年记忆|No.1123
高世俊,山西省交城县夏家营镇覃村人。16岁时开始随师父学制琉璃圪嘣手艺。三年艺成后,他外出内蒙古、西安等地制作圪嘣,继续积累制作经验。1988年,他回到故乡交城,在自己家生产、制作、研究琉璃圪嘣制作工艺,成功恢复了古代全部品种,由于技艺精湛,产品很快远销全国各地。(■山西新闻网特约摄影师:聂行明)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琉璃咯嘣 “吹”出来的童年记忆|No.1123
玻璃圪嘣,是一种薄玻璃制造的响器、儿童玩具。头大,呈扁圆形,中接细长管,用嘴吹,极薄的玻璃在气流鼓动下发了“圪嘣、圪嘣”的声音。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琉璃咯嘣 “吹”出来的童年记忆|No.1123
交城县覃村是“琉璃咯嘣”的原始产地,已有近400年的生产历史,这里生产的琉璃咯嘣因质地细腻、造型美观、色彩斑斓而全国闻名。2007年,交城琉璃咯嘣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厚民族色彩和乡土气息。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琉璃咯嘣 “吹”出来的童年记忆|No.1123
2015年,高世俊担任交城县古文化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荣获交城县先进个人。作为琉璃匠世家“四和堂”号唯一传承人,玻璃圪嘣制作成为全国以至全球 “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绝活。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琉璃咯嘣 “吹”出来的童年记忆|No.1123
2018年,沟通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组委会及北京传世技艺非遗中心为高世俊颁发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联合国总部巡展突出贡献荣誉证书。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琉璃咯嘣 “吹”出来的童年记忆|No.1123
制作玻璃圪嘣要趁玻璃还软,将葫芦底部在一个微凸的平面上一摁,使底平面略向内凹。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琉璃咯嘣 “吹”出来的童年记忆|No.1123
坩埚呈倾斜状放置炉膛之中,下部有从炉底砌起的砖柱支撑。竖卵形,上部平口,下部平底。制作玻璃圪嘣,对场地要求不苛刻,无论室内室外都可砌炉生产,完全是家庭作坊的格局。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琉璃咯嘣 “吹”出来的童年记忆|No.1123
高世俊通过对火候的控制生产出玻璃液,然后沾取熔液转接到玻璃吹管上,边吹边利用自然下垂形成蛋形空管,将蛋形空管的末稍部吹成球形,并运用半熔半凝技术把圆球吹成葫芦形。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琉璃咯嘣 “吹”出来的童年记忆|No.1123
琉璃圪嘣由玻璃液吹制而成,上部细长的空管连通下部的葫芦状薄壳,外平面极薄,噙在口中吹、吸,气流带动薄壳的外平面振动,发出“咯嘣、咯嘣”的响声。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琉璃咯嘣 “吹”出来的童年记忆|No.1123
琉璃咯嘣儿的制作过程看似简单,但其中火候的掌握可就是个硬功夫。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琉璃咯嘣 “吹”出来的童年记忆|No.1123
琉璃咯嘣儿的制作严格按照代代相传的配方。主要原料是废旧玻璃,捣碎后加入铜屑、铁屑等辅料,放在特制的坩埚中,在100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熔化。熔化原料炉子的材料是就地取材,用砖头与黄土砌就,不砌烟囱,不要鼓风,炉台为一长方体,炉膛居中,生火后将上部炉口盖严,只留炉台侧壁正对坩埚的手掌大小的火口,用于沾取玻璃熔液。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琉璃咯嘣 “吹”出来的童年记忆|No.1123
高世俊儿子在读研究生,放假期间帮父亲为做好的琉璃圪嘣打包装箱。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琉璃咯嘣 “吹”出来的童年记忆|No.1123
2010年,高世俊琉璃圪嘣作品《平底九厘》荣获吕梁市首届年俗文化节银奖。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琉璃咯嘣 “吹”出来的童年记忆|No.1123
每逢节日或庙会,孩童们吹起这种晶莹剔透的玻璃制品,大街小巷都传出清脆悦耳的“咯嘣”声,成为人们甜蜜温馨的童年记忆。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琉璃咯嘣 “吹”出来的童年记忆|No.1123
《山西新闻网视觉志》,是山西省最受关注的原创图片新闻发布平台,由山西新闻网视觉部具体运营。山西新闻网视觉部记者与旗下遍布全省各地的近200名本网持证特约摄影师不定期将各类鲜活题材发布与此,学习交流,共同进步。采编邮箱:sxrbsjz@126.com,公众微信:Asxsjz,主编微信:kingbackL,合作电话:0351-4281495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