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远去的老手艺——铁匠|No.952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铁匠|No.952
山西省临汾市安泽县良马镇良马村有个铁匠铺,铁匠王松虎师傅祖孙四代在这里经营了近百年,这门手艺传到他手里也有20多年了。(■本期摄影:赵文胜 孙秋虎 郭俊伟)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铁匠|No.952
王松虎小时候的记忆就是那旺红旺红的铁炉和叮当叮当的韵律,他回忆说:“从小就跟着父亲烧炉打铁,放学回家就帮着父亲添煤烧火、拉风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到十五六岁能抡得起大锤以后,就开始尝试着学习锻打技艺,直到现在已经成为我看家吃饭的手艺。”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铁匠|No.952
铁匠,是中国民间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业,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秋浦歌》中曾有他对打铁形状的生动描写: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铁匠|No.952
铁匠以铁为原料,只凭手中一把小小的铁锤就能打造出各式各样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铁匠|No.952
铁匠铺在一间简陋的小平房里,平房虽小,但每天炉膛通红,人影忙碌,风箱声、敲打声,还有那产品定型后的淬火声……叮当之间,锄头、钉耙、茅刀、铁耙、菜刀之类的产品像变戏法般一件接着一件出来了。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铁匠|No.952
传统打铁工具有铁匠炉、风匣、手锤、砧子、大锤、磨石等。要锻打的铁器先在火炉中烧红,然后移到大铁墩上,用锤子进行锻打。在锻打过程中,上手要凭目测不断翻动铁料,使之能将方铁打成圆铁棒或将粗铁棍打成细长铁棍。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铁匠|No.952
铁匠是个苦营生,没有胆量、力量、韧性、悟性,是做不好的。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铁匠|No.95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过去一拉一推“呼哧呼哧”的风箱被电风机代替、一锤一锤“叮叮当当”锻打的过程也被电气化的气锤代替,加工的各种生活和农业用具大多也被流水线生产的现代生活用具和农业机械所取代,王松虎铁匠铺的产品种类也越来越少,这家传统手工艺作坊也面临着业务范围萎缩的困扰。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铁匠|No.952
王松虎不愿意看着自家百年传承的打铁技艺就这样没落,他深入研究“钢火”“鉴火”技艺,通过“看火口”,根据煅烧火候和“淬火”后铁料的颜色变化来观察硬度,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独门技艺,使锻打出的菜刀更坚硬、更韧劲、更耐用。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铁匠|No.952
现在,王松虎锻打的菜刀在当地已经成为一种“品牌”,不但本村、本镇的群众喜欢使用,还有很多来自安泽、屯留、长子县城的人“专门订制”。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铁匠|No.952
随着社会进步,铁匠这个古老行业正在离我们远去。诗人李白笔下的那种铁匠边劳动边歌唱的盛况,只能存在我们对铁匠的记忆中了。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铁匠|No.952
打铁匠诉说了几个朝代的文明象征,从青铜器的精美到现代化的简约,无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而每一件简单随性的铁制品无不诠释着广大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演绎着一个个精美绝伦的故事。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铁匠|No.952
《山西新闻网视觉志》,是山西省最受关注的原创图片新闻发布平台,由山西新闻网视觉部具体运营。山西新闻网视觉部记者与旗下遍布全省各地的近200名本网持证特约摄影师不定期将各类鲜活题材发布与此,学习交流,共同进步。采编邮箱:sxrbsjz@126.com,公众微信:Asxsjz,主编微信:kingbackL,合作电话:0351-4281495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