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钟匠人的坚守 六道工序延续百年技艺|No.886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铸钟匠人的坚守 六道工序延续百年技艺|No.886
牛晓,出生在素有 “塞北江南”之称的大同市浑源县神溪村,牛家祖传手艺——铸钟已有300多年历史。牛晓从小就跟着爷爷做一些小的器具,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偷偷地做一些成型的钟,爷爷看到他非常热爱,就将铸钟的各种绝艺倾囊而授。在爷爷的指导下,牛晓继承了神溪牛家的铸钟技艺,近30年的制作功底,让他在全国成为 “知名铸钟人”。(■山西新闻网特约摄影师:杨钦)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铸钟匠人的坚守 六道工序延续百年技艺|No.886
铸造一口铁钟,最重要的是有悠扬的声音,音色的好坏直接体现了制作匠人的制作水平。钟的制作简单而言,分内外两范儿,内范儿用粘土制作成钟的模型,外范儿用一块一块厚约20厘米的土坏阴刻上客户需求的图案、字迹,再将制作好的土坏附着在内范儿上,出来后的图案字迹就变成了阳刻。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铸钟匠人的坚守 六道工序延续百年技艺|No.886
模型制作好后,接下来的工序就熔化铁水,熔铁的技艺依旧沿袭着传统的制作方法,放一层碳,再放入一层铁,静等铁水的熔化,还需提防熔炉内溅出的千度高温的铁水,不时拿棍子疏通通风口,这是为了要保持熔炉内的温度。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铸钟匠人的坚守 六道工序延续百年技艺|No.886
工人们将熔化后的铁水抬到埋在地下需要浇铸的制品,再倒入另一个比较大的容器,估算所需差不多时,再将几个容器的铁水同时倒入,直到铁水从口子处溢出来,期间还不时用木棒将漂浮于上面的渣子去掉,以防影响钟的音质。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铸钟匠人的坚守 六道工序延续百年技艺|No.886
“对于铸钟原料的选择,非常考究,需要上好的白口铁,这种原料必须到处寻找,不会固定在某一个地方。别看铸钟的工艺只有六道,但时间、火候、甚至是铁、土都影响钟的声音与质量。”牛晓说道。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铸钟匠人的坚守 六道工序延续百年技艺|No.886
明末清初至解放前,神溪村造锅、造农具、造钟大小作坊有30多家,产品远销雁北各县区和河北、内蒙等地,铸钟行业十分兴盛。到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种种原因,铸钟行业曾有过低潮。后来,随着国家宗教政策的落实,各大寺院进行修缮,寺庙大钟铸造得到恢复。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铸钟匠人的坚守 六道工序延续百年技艺|No.886
大大小小的配件全部埋在土里,所需的铁水就从上面的小口处灌入,铁水的多少完全在工人们的掌握中。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铸钟匠人的坚守 六道工序延续百年技艺|No.886
约经过十二个时辰的冷却,出模的模型要用吊铃拉起。在他的铸造团队中,最年轻的也已60多岁了,孩子们没人愿意学这每天和土、泥、铁打交道的又脏又累又单调的营生,他生怕神溪牛家的铸钟手艺在他这里失传。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铸钟匠人的坚守 六道工序延续百年技艺|No.886
牛家团队造出的大钟样美质优、音质独特、又优于铜钟的特点,在社会上有着良好的声誉,独特铸造技艺在全国也首屈一指,受到全国宗教界的一致好评。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铸钟匠人的坚守 六道工序延续百年技艺|No.886
浑源传统铸钟拥有自己独特的铸造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和历史价值。它造型美观、古朴庄重、声音洪亮悠远,对于民间传统技术交流研究古代铸造文化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铸钟匠人的坚守 六道工序延续百年技艺|No.886
浑源传统铸钟的主要工具有:冶炼炉、土沙模型、轮子及小手工工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北岳恒山正殿大钟、五台山寺庙大钟、千僧锅以及国内各大寺院大钟。面对自己的成绩,牛晓依然在探索,因为他热爱自己的这份手艺。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铸钟匠人的坚守 六道工序延续百年技艺|No.886
2018年7月第四届成龙国际动作电影节期间,成龙大哥就对牛晓师傅铸钟的绝活儿充满了兴趣,他参观了制作场地,认真的听牛师傅讲解制作过程后,现场订了10口和平钟。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铸钟匠人的坚守 六道工序延续百年技艺|No.886
对于以铸钟为生的牛家团队来说,如何开拓新的市场和传承铸钟工艺是他们现在面临的最大难题,但愿他们的市场亦如这炉内熊熊燃烧的烈火。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铸钟匠人的坚守 六道工序延续百年技艺|No.886
《山西新闻网视觉志》,是山西省最受关注的原创图片新闻发布平台,由山西新闻网视觉部具体运营。山西新闻网视觉部记者与旗下遍布全省各地的近200名本网持证特约摄影师不定期将各类鲜活题材发布与此,学习交流,共同进步。采编邮箱:sxrbsjz@126.com,公众微信:Asxsjz,主编微信:kingbackL,合作电话:0351-4281495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