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编老手艺“编织”致富梦|No.817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柳编老手艺“编织”致富梦|No.817
临县三交镇曹家峁村的柳编技艺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数百年来,通过家族相传,邻里相授,使这门传统柳编工艺发扬光大,到20世纪八十年代达到顶峰。(■本期摄影:李竹华)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柳编老手艺“编织”致富梦|No.817
造型美观、经久耐用,为人称道的柳簸箩、柳簸箕、柳圆篓、柳花篮,是农村家庭常用的生活用具,其原材料取自天然,用纯手工编制而成。因柳条色白质柔,光润匀称和精湛的编技著称省内外。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柳编老手艺“编织”致富梦|No.817
在当地,小到盛放针头线脑的笸箩,大到能容得下上百斤粮食的柳筐,在这里柳编制品随处可见。可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纯手工打造的工具正在慢慢向着工艺品的方向发展。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柳编老手艺“编织”致富梦|No.817
柳编看着简单,但每一个柳编制品都需要经过多道工序,编柳的程序包括锄草、收割、剥皮、晒柳、破柳木、编织,每一个步骤都马虎不得。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柳编老手艺“编织”致富梦|No.817
传统的柳编手工艺在当地流传了数百年,然而局限于老百姓的思维和地理位置,当地的柳编制品并没有形成太大的市场。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柳编老手艺“编织”致富梦|No.817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柳制品逐步被塑料制品和金属制品所取代,导致从事手工柳编的人越来越少,致使这项古老传统的手工柳编技术,即将面临失传。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柳编老手艺“编织”致富梦|No.817
编柳每一道工序精益求精,才能保证做出来的柳编制品结实耐用。即使是当地的编柳高手,从早晨5时开始,用最快的手法一天最多才能编两个簸箩或三个簸箕。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柳编老手艺“编织”致富梦|No.817
曹家峁村民高奴友在编柳制品簸箕。由于编柳活非常辛苦,收益太低,年轻人没人再学做这门技术了,临县原来有6个编柳专业村,现在只剩曹家峁村几个老人仍在默默坚守着这门濒临失传的绝活。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柳编老手艺“编织”致富梦|No.817
近年来,有“中国柳编制品之乡”自称的曹家峁村“两委”,为传承传统工艺,助推柳编产业提档升级,扩大生产规模,该村立足优势,突出特色,以产业规划为引领,依托村内杞柳种植优势和深厚的柳编文化基础,重拾柳编技艺,带动村民发展传统手工柳编产业,为父老乡亲谋求一条致富之路。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柳编老手艺“编织”致富梦|No.817
他们先后从山东柳编厂请来师傅,开办了柳编培训班,学习现代柳编技艺和经营发展模式。探索传统柳编产品和工艺实现的升级换代,让古老技艺焕发新活力。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柳编老手艺“编织”致富梦|No.817
如今,勤劳的乡亲们编织效率已大大提高,正靠着祖辈传下来的老手艺,借助“曹家峁村柳编园区”的广泛销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编织着致富之路。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柳编老手艺“编织”致富梦|No.817
《山西新闻网视觉志》,是山西省最受关注的原创图片新闻发布平台,由山西新闻网视觉部具体运营。山西新闻网视觉部记者与旗下遍布全省各地的近200名本网持证特约摄影师不定期将各类鲜活题材发布与此,学习交流,共同进步。采编邮箱:sxrbsjz@126.com,公众微信:Asxsjz,主编微信:kingbackL,合作电话:0351-4281495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