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传统手艺制作枣糕20余载 深受当地民众喜爱|No.754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村民传统手艺制作枣糕20余载 深受当地民众喜爱|No.754
张三润,今年57岁,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丰州镇瓦窑科村人,从小就失去父母的他,学会了自力更生,利用祖辈传下来的手艺,制作传统手工武乡枣糕来养家糊口,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张三润制作的武乡枣糕质软、色黄、味甜,深受食者的喜欢。(■山西新闻网特约摄影师:王步宏)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村民传统手艺制作枣糕20余载 深受当地民众喜爱|No.754
武乡枣糕是武乡当地一种独有的地方小吃,清到民国时期,曾蜚声于并州、平遥、太谷、潞安等地。枣糕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具有质软、色黄、味甜、利口之特点。用黄米面、玉面和大枣,使用传统工艺方法蒸制而成。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村民传统手艺制作枣糕20余载 深受当地民众喜爱|No.754
关于武乡枣糕的来历,在一些书籍记载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段故事:相传,从前有一座白云寺,寺内住着十多个和尚,他们在白云寺的周围种了很多的枣树、黍子、谷子、玉米、蔬菜。和尚们逢年过节常用黄米(黍子脱了壳的米)加大红枣熬制成甜食稀粥改善生活。有一年春节,老方丈让一位来自武乡的小和尚到灶房烧煮米粥。做饭的过程中,小和尚用铁匙搅粥,由于用力过大,把锅磕出了一道纹,结果稀汤顺着缝流走,稀粥变成了稠粥。谁知黄米粘性大,根本盛不出来,只好把它倒在案板上,用刀切成块儿让大家吃。老和尚边吃边说:“这东西粘糊糊,黄澄澄,甜滋滋的,怪好吃哩。”其他和尚问:“这叫什么饭?”“我看叫枣糕吧。”小和尚长大成人后,还俗回到老家武乡,将制作黄米枣糕的技术传给当地老百姓,之后又流传到整个武乡地区。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村民传统手艺制作枣糕20余载 深受当地民众喜爱|No.754
李应芬,今年50岁,是张三润的邻居,由于张三润的女儿刚刚生了孩子,所以妻子在女儿家照顾孩子,张三润一个人忙活不过来,所以经常需要邻居们来帮忙,邻居不出门也能挣个零花钱。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村民传统手艺制作枣糕20余载 深受当地民众喜爱|No.754
图为邻居李应芬的父亲,今年八十五岁,身体硬朗,但牙口不太好 ,由于张三润家的枣糕香甜、质软,所以老人非常喜欢吃。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村民传统手艺制作枣糕20余载 深受当地民众喜爱|No.754
传统的黄米枣糕制作虽不复杂,但费时费力,没有耐心就做不出一锅好的枣糕。图为张三润和李应芬正在过滤小米里的杂质。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村民传统手艺制作枣糕20余载 深受当地民众喜爱|No.754
制作枣糕首先要用干净的水把米、枣淘洗干净,张三润和李应芬把过滤好的小米拿到自来水管下对小米进行清洗。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村民传统手艺制作枣糕20余载 深受当地民众喜爱|No.754
张三润制作枣糕的小米采用的是被誉为“谷子之乡”——武乡县五里坡村的小米,颗粒饱满,而且有淡淡的粮食清香。图为张三润和李应芬将淘洗完的小米控干水分。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村民传统手艺制作枣糕20余载 深受当地民众喜爱|No.754
洗净控干水分的小米磨成小米面后,用温水搅拌成圪塔碎粒状备用。大红枣用清水冲洗干净,再用温水泡软。然后就可以蒸制了,先铺一层大枣,然后铺上一层小米面,继续放一层大枣,再铺上一层小米面,反复数次,直至甑满为止。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村民传统手艺制作枣糕20余载 深受当地民众喜爱|No.754
张三润正在进行通气操作,为的是让下面的蒸气能够受热均匀。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村民传统手艺制作枣糕20余载 深受当地民众喜爱|No.754
蒸熟后,需要把枣糕倒在案板上,由于锅大,在倒扣的时候,也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然后用湿布盖住,双手蘸冷水拍压成馍状,吃时,用刀切成薄片即可。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村民传统手艺制作枣糕20余载 深受当地民众喜爱|No.754
武乡枣糕是武乡经济实惠的一种民间小吃,很受当地人们喜爱。是民间婚丧嫁娶、生日、满月、暖房、祝寿等事主食,也多见于集市、饭摊。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村民传统手艺制作枣糕20余载 深受当地民众喜爱|No.754
张三润说:“武乡枣糕,以优质小米,精选红枣为主要原料纯手工蒸制而成。色泽金黄,米香浓郁,味道鲜美,其营养价值也很高。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们喜欢上这个传统的民间美食。”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村民传统手艺制作枣糕20余载 深受当地民众喜爱|No.754
《山西新闻网视觉志》,是山西省最受关注的原创图片新闻发布平台,由山西新闻网视觉部具体运营。山西新闻网视觉部记者与旗下遍布全省各地的近200名本网持证特约摄影师不定期将各类鲜活题材发布与此,学习交流,共同进步。采编邮箱:sxrbsjz@126.com,公众微信:Asxsjz,主编微信:kingbackL,合作电话:0351-4281495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