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木匠打磨寿枋30载 咫尺在匠心|No.741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老木匠打磨寿枋30载 咫尺在匠心|No.741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高人。今年58岁的代润栓老人,性格憨厚老实,是阳泉郊区西南峪代家庄人,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好木匠,与木头打交道已有三四十年了,他最有名的手艺,是给亡人做寿枋。(■山西新闻网特约摄影师:杜爱清)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老木匠打磨寿枋30载 咫尺在匠心|No.741
在阳泉郊区盂县一代周围方圆百里,山里川里的人家,大到房架门窗,小到桌椅板凳,有很多都是出自代润栓老人之手。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老木匠打磨寿枋30载 咫尺在匠心|No.741
在代润栓老人手下,打磨雕琢过的木头多的不胜枚举,红松、白桦、杨柳、刺槐,桃李杏梨,五花八门,不知有多少种。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老木匠打磨寿枋30载 咫尺在匠心|No.741
代润栓最有名的手艺,不是修房建庙,不是雕龙画凤,而是给亡人做寿枋,在阳泉郊区一带也是声名远播。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老木匠打磨寿枋30载 咫尺在匠心|No.741
阳泉郊区及周边三尺黄土下,不知掩埋了多少代师傅做的寿枋,很多孝子都希望请代师傅为去世的长辈做寿枋尽最后的孝道。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老木匠打磨寿枋30载 咫尺在匠心|No.741
说起做木匠的事儿,代润栓老人满眼放光,因为喜欢这门手艺活,从1985年开始,他从事这个行业,已经有35个年头。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老木匠打磨寿枋30载 咫尺在匠心|No.741
80年代初期,代润栓初中毕业回到家。父母亲都是农民,很早就去世了,没有了父母的依靠,全靠自己扑腾。他便开始琢磨着学门手艺吃饭。他说:“临村的老木匠在我们村给我们家里打家具,我眼一盯就是一整天,心里有了学木匠的心思。”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老木匠打磨寿枋30载 咫尺在匠心|No.741
开始学木匠的困难程度超乎代润栓的想象,他只能靠着自己慢慢摸索。白天干完活儿就开始琢磨,经常拿着一把尺子在木板上比比画画,几乎每天都会琢磨到凌晨一两点。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老木匠打磨寿枋30载 咫尺在匠心|No.741
功夫不负有心人,别人至少五年的学徒期,他只用了不到两年就出了师,成了当地有名的小木匠。那时不到两年经验的他就能清楚分辨出剥了皮的木材,是用来打八仙桌的椿树,还是用来做箱笼的樟树,或者是用作打婚床的檀树。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老木匠打磨寿枋30载 咫尺在匠心|No.741
从开始学习打磨雕刻寿枋以来,中间也遇到过很多雕刻方面的问题,但是他从没有想过放弃,反而是越来越上瘾。“除了雕刻获得的成就感以外,我还认识了一些有相同爱好的朋友,常常跑去外地和这些朋友们学习和交流。”代润栓说。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老木匠打磨寿枋30载 咫尺在匠心|No.741
说起木匠用到的工具,代润栓介绍起来,锯子区分大中小号;凿子有圆、方之口,个个锋利;小锤钉钉子,窄斧掏卯眼,墨兜拉线,过锯不差毫厘,推刨抛光光又平,当然少不了还得有一把量出长短高低的曲尺。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老木匠打磨寿枋30载 咫尺在匠心|No.741
打造一口寿枋是一门集美术、雕刻等多项技法于一体的艺术。代润栓介绍,打磨寿枋需要每个步骤都小心谨慎,完成一个成型的作品根据图案的简易程度不同,花费的时间也不同。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老木匠打磨寿枋30载 咫尺在匠心|No.741
简单的需要一天,复杂的需要三到四天。这个活儿需要耐心,脾气不好、心静不下来的人干不了这个,雕刻过程稍有闪失就会前功尽弃。最难的是寿枋面上“流芳百世”福禄寿喜”等祭祀词句的雕刻镂空,木头有软有硬,每划一画,每走一笔都得格外小心。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老木匠打磨寿枋30载 咫尺在匠心|No.741
谈到寿枋的买卖行情,他介绍道,做寿枋是手艺活,现在打一副较简单的,不画画不雕字的寿枋,两到三天就能完成,平均一年能做三四十个,每个价格在2000到3000千元左右的样子。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老木匠打磨寿枋30载 咫尺在匠心|No.741
由于近年来对火葬方式的推广,土葬方式逐步被废弃,现在好多在外工作的儿女们也都在城市给离世的老人,买了公墓安葬,入土为安。因此,现在的年轻人也不会来学习打寿枋这门传统手艺。随着社会的进步,也许寿枋制作的木匠工艺也会慢慢失传。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老木匠打磨寿枋30载 咫尺在匠心|No.741
做寿枋是一种看似粗糙却又极其细致的活儿,它们虽然没有像别的家具一样,精雕细琢后漆得油光闪亮地放在堂屋里,可它们却是代润栓最引以为豪的作品。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老木匠打磨寿枋30载 咫尺在匠心|No.741
代润栓说:“干了大半辈子打造寿枋的手艺活,也是我人生最感欣慰的事业,因为我是为了故人走完人生里程,入土为安,这是给逝者的最后一个礼遇。”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老木匠打磨寿枋30载 咫尺在匠心|No.741
《山西新闻网视觉志》,是山西省最受关注的原创图片新闻发布平台,由山西新闻网视觉部具体运营。山西新闻网视觉部记者与旗下遍布全省各地的近200名本网持证特约摄影师不定期将各类鲜活题材发布与此,学习交流,共同进步。采编邮箱:sxrbsjz@126.com,公众微信:Asxsjz,主编微信:kingbackL,合作电话:0351-4281495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