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坚守木梳制作60年 用匠心传承传统手工技艺|No.710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农村老人坚守木梳制作60年 用匠心传承传统手工技艺|No.710
今年76岁的师贵生老人,是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南辛店乡南辛店村一名普通的农民。其祖上是做木梳的手艺人,幼小就在父辈的耳濡目染下,学习手工梳子制作技艺。17岁时,便可以熟练地制作木梳了。在南辛店木梳鼎盛时期,随着师家后裔的迁移,曾流传到山西文水和陕西韩城一带,甚至传到了内蒙、甘肃,并在当地发展成业。如今,师贵生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依旧保持着祖祖辈辈手工制梳的初心,每天都在坚持手工制作木梳,为的就是让这项传统手工技艺能够更好的传承发展下去。2019年,南辛店木梳被评为襄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新闻网特约摄影师:李现俊)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农村老人坚守木梳制作60年 用匠心传承传统手工技艺|No.710
南辛店村位于襄汾县境内西北隅,西倚姑射山,东傍汾河水。据史料记载,南辛店,古称木梳店。据明清两朝编撰的《襄陵县志》记载:南辛店,人多作木梳者,又名木梳店。1937年的《中国实业志》山西卷中也记载了关于南辛店木梳产业制作、销售资料。南辛店村曾流传着“一村男人半村匠”的古话,说的就是家家户户、祖祖辈辈手工制作木梳的事儿。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农村老人坚守木梳制作60年 用匠心传承传统手工技艺|No.710
南辛店村做梳子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现在手艺制作人普遍年事已高,年轻人对传统工艺不感兴趣,木梳制作手艺传承困难,制作行业日益萎缩,行业经营十分困难,制作技艺面临失传。师贵生老人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如果在我们这代人手上把南辛店手工木梳制作的传统技艺丢失了,将是最大的遗憾,首先对不起老艺人。”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农村老人坚守木梳制作60年 用匠心传承传统手工技艺|No.710
为使这项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下去,师贵生老人自费组织村里人去河南,进安徽,跑浙江,实地考察取经,最终大伙吃了定心丸,开始学习传承木梳制作手艺。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农村老人坚守木梳制作60年 用匠心传承传统手工技艺|No.710
董跃平和董建平兄弟俩在师贵生老人的鼓动下,最早加入到了制作木梳的行列。如今,半年过去了,他们的制作技术趋于成熟,家中木梳料胚存储过万件,还有了自己的名号,基本上具备了手工批量制作的条件,向师贵生师傅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农村老人坚守木梳制作60年 用匠心传承传统手工技艺|No.710
手工木梳制作的效率很低,如果让工厂代工,生产出模型之后再自己手工打磨,根本做不出自己想要的感觉。因为流水线生产方式跟手工制作差别很大。所以,最后师贵生老人还是选择继续纯手工制作木梳。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农村老人坚守木梳制作60年 用匠心传承传统手工技艺|No.710
梳子的制作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审美取向。不同时期人们不同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赋予了它独特的文化意蕴和价值。新石器时代梳子上的装饰工艺流行刻画技术,在梳体上刻画或镂出弧形、S行等纹饰;商周时期仍以刻画技术为装饰主体,纹饰有云气纹、几何形纹等;从战国时期开始,梳子的装饰出现了绘画和浮雕工艺,通过漆描或雕刻,赋予了丰富的吉祥寓意和美好祝愿。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农村老人坚守木梳制作60年 用匠心传承传统手工技艺|No.710
梳子,古称栉,是梳子和篦子的总称,齿稀的称“梳”,齿密的称“篦”,又合称梳篦。梳篦与笄、簪、钗、环、步摇、风冠、华盛、发钿、扁方并称古代八大发饰。在伴随人类文明进步的进程中,一把小小的梳子,几乎贯穿了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农村老人坚守木梳制作60年 用匠心传承传统手工技艺|No.710
师贵生老人常说:“做梳子凭的是手下的感觉,一拉一扯,都是有节奏的,身体还得配合好,听声音,锯几下,就知道锯到啥地方啦。”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农村老人坚守木梳制作60年 用匠心传承传统手工技艺|No.710
锯、刨、锉、磨……数道工序之后,一把精致的手工木梳就诞生了。据师贵生老人说:“做梳子不难,难在手工制作程序繁多,工艺要求极高,每天只能制作十几把。”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农村老人坚守木梳制作60年 用匠心传承传统手工技艺|No.710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现代机械化工具的运用,传统手工技艺已逐渐萎缩几近失传,曾经久负盛名的木梳店已渐行渐远,目前在南辛店村里仅有一两家还在从事木梳加工制作。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农村老人坚守木梳制作60年 用匠心传承传统手工技艺|No.710
自古以来,制作梳子的原料有很多种,如象牙、骨、石、玉、铜、竹、木等。在南辛店,手艺人做木梳的原材料一般都选用上百年的木料,最常用的就是枣木。因为枣木的木质坚硬,纹理清晰,色泽柔润,《本草纲目》就有记载,常用枣木梳梳头可以活血健脑。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农村老人坚守木梳制作60年 用匠心传承传统手工技艺|No.710
师贵生老人从去年开始就有意识地在乡间收集所有以前用来制作木梳的老工具。接下来,他计划再尽量多找一些原来做过木梳的老手艺人,办个培训班请老手艺人们来授课,把南辛店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下来,传承下去,保护起来。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农村老人坚守木梳制作60年 用匠心传承传统手工技艺|No.710
随着时代的变迁,手工制作梳子技艺几近失传。近年来,当地积极发挥传统木梳产业优势,大力推动木梳非遗传承和文化产业发展,在木梳制作传承人师贵生老人的带动下,更多的村民加入到了手工制作木梳行列,先后生产出高中低档木梳20余个品种,让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农村老人坚守木梳制作60年 用匠心传承传统手工技艺|No.710
师贵生老人介绍道,木质全红的木梳,选择原材料起码得是树龄上百年的老树,寓意着鸿运当头;木质纹理两边白,中间红的木梳,寓意着白头偕老;一边白一边红的,就是一心一意。梳齿细密、体型最小的木梳是特意给当地妇女们做花馍时用的工具。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农村老人坚守木梳制作60年 用匠心传承传统手工技艺|No.710
师贵生老人家里面存放着大大小小制作木梳的工具,好多都有一百年的历史啦!年轻人已经很难叫得出这些工具的名称。师贵生将这些制作工具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倍感爱惜,每天做完木梳后都要进行检查、维护与保养。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农村老人坚守木梳制作60年 用匠心传承传统手工技艺|No.710
如今,师贵生老人和他的几个老朋友已经开始带徒弟,流传在南辛店村“一村男人半村匠”的古谚语,已经逐渐成为了现实,对于未来,他们充满了憧憬,期待木梳制作春天的到来。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农村老人坚守木梳制作60年 用匠心传承传统手工技艺|No.710
《山西新闻网视觉志》,是山西省最受关注的原创图片新闻发布平台,由山西新闻网视觉部具体运营。山西新闻网视觉部记者与旗下遍布全省各地的近200名本网持证特约摄影师不定期将各类鲜活题材发布与此,学习交流,共同进步。采编邮箱:sxrbsjz@126.com,公众微信:Asxsjz,主编微信:kingbackL,合作电话:0351-4281495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