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氏澄泥砚失传300余年 “古砚今风”再现匠人精神|No.701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温氏澄泥砚失传300余年 “古砚今风”再现匠人精神|No.701
“温氏澄泥”工艺制品源于宋代,曾失传300余年,五台县阳白乡上红表村温氏第46代传人温生康在传承祖风的基础上,经数千次大胆创新,研制了形式各异、造型典雅、古朴大方,集观赏性、艺术性、实用性、收藏性于一体的澄泥工艺制品。(■山西新闻网特约摄影师:卢俊华)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温氏澄泥砚失传300余年 “古砚今风”再现匠人精神|No.701
元、明、清以后,享誉已久温式澄泥砚只有少量藏品流传,制作工艺也已失传,上世纪80年代,为了研制失传300余年的“温氏澄泥砚”, 温生康回乡鼓捣起了“烂泥巴”。凭着一股执着的劲儿,潜心研究。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温氏澄泥砚失传300余年 “古砚今风”再现匠人精神|No.701
他从采泥、选泥、过泥、贮泥、炼泥到创意、设计、制坯、雕刻、焙烧、熏蒸等,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工艺,在2003年烧制出失传300余年的“温氏空心澄泥砚”。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温氏澄泥砚失传300余年 “古砚今风”再现匠人精神|No.701
“温氏澄泥砚”中技术含量最高的是“温氏空心澄泥砚”,经过8年的苦心钻研,2003年温生康终于烧制出了空心澄泥砚。之所以称之为“空心”,是因为砚台内膛中空,上方有两个小孔,通过小孔把清水注入孔洞,砚台肚腹中的清水就通过澄泥渗透出来,使得砚台上的墨汁永不干涸,并墨香永留。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温氏澄泥砚失传300余年 “古砚今风”再现匠人精神|No.701
2007年,他把自己的这项发明,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了专利,到2008年底,在砚台领域里,共申请了19项专利,其中,两项为实用专利,17项外观专利。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温氏澄泥砚失传300余年 “古砚今风”再现匠人精神|No.701
温氏澄泥空心砚质坚细腻,储墨益毫,温润沉静,制作工艺独特,技术含量高。其代表产品有“八漏七不漏”的古玩产品“观音赐露”,青铜器式顶尖产品“四羊方樽”,还有青铜器式砚、鼎、瓶等系列产品。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温氏澄泥砚失传300余年 “古砚今风”再现匠人精神|No.701
温氏空心澄泥砚制作工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步骤:一是选料,五台山滹沱河河床5米深沉淀层中的古澄泥是制作澄泥砚的上乘原料。二是浸泡,先将沉积多年的精细胶泥经过滤后装入绢袋中沉淀,把澄泥用水泡成液体状,使泥的细度达标,然后将泥置于细密绢袋中阴干。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温氏澄泥砚失传300余年 “古砚今风”再现匠人精神|No.701
随后进行配料、设计、雕模,制坯等环节,用石膏模具做出空心砚台泥坯,并进行荫干,再用铲、刀、尺、圆规等工具雕刻、打磨。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温氏澄泥砚失传300余年 “古砚今风”再现匠人精神|No.701
再进行烧制,通过火候,运用独特的窑变技术,不仅一窑能烧出青铜色、紫铜色、豆绿色、鳝鱼黄等十几种颜色,而且一件砚台能够同时有几种颜色。温度的掌控是砚台质量的保障。温度低烧不熟,过高容易瓷化,这一套烧制技术相当保密。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温氏澄泥砚失传300余年 “古砚今风”再现匠人精神|No.701
之后再打磨抛光,去掉澄泥砚上面不光滑的泥沙,使之更加光洁美观,其造型古朴大方、色泽典雅,具有储墨不涸、发墨益亮、质坚细腻、温润沉静的特点,为书画爱好者的经典佳品。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温氏澄泥砚失传300余年 “古砚今风”再现匠人精神|No.701
如今,温氏澄泥空心砚得到社会各界和文人雅士的高度评价,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澄泥产品牛头鼎砚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厅山西馆展出。启功先生曾题词:“古砚今风”。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温氏澄泥砚失传300余年 “古砚今风”再现匠人精神|No.701
一方好砚自有风情,坚实润滑、细腻娇嫩,遇上墨块两相亲近。温生康表示,未来他会保护传承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抓创新研发,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工艺继续发扬光大。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温氏澄泥砚失传300余年 “古砚今风”再现匠人精神|No.701
《山西新闻网视觉志》,是山西省最受关注的原创图片新闻发布平台,由山西新闻网视觉部具体运营。山西新闻网视觉部记者与旗下遍布全省各地的近200名本网持证特约摄影师不定期将各类鲜活题材发布与此,学习交流,共同进步。采编邮箱:sxrbsjz@126.com,公众微信:Asxsjz,主编微信:kingbackL,合作电话:0351-4281495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