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非遗传承人 用五彩丝线勾勒“晋南手绣”斑斓之美|No.685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非遗传承人 用五彩丝线勾勒“晋南手绣”斑斓之美|No.685
今年61岁的王金梅,6岁开始跟母亲段海带学女红、绣花、做鞋等。由于其心灵手巧,善于钻研,初中毕业后,一直坚守刺绣、缝纫这门手艺。由于受传统教育和女红的影响,王金梅在青少年时候就为刺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6年12月,王金梅荣获临汾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9年11月,“晋南手绣”被列入临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西新闻网特约摄影师:李现俊)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非遗传承人 用五彩丝线勾勒“晋南手绣”斑斓之美|No.685
“晋南手绣”历史悠久,经过数百年来沉淀积累,越来越精而出新、出奇,形成了独特的手工技艺。精工细致,工料繁琐,制作过程复杂,各类作品形象、活泼、醇厚、生动是“晋南手绣”主要的特点。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非遗传承人 用五彩丝线勾勒“晋南手绣”斑斓之美|No.685
王金梅曾祖母张小九,清光绪年间人,是当时的民间“绣娘”。之后经过姑姑王翠兰和母亲段海带接力传承,现在王金梅就成了手工刺绣的第四代传承人。图为王金梅向女儿王娜传授缝制布老虎技艺。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非遗传承人 用五彩丝线勾勒“晋南手绣”斑斓之美|No.685
晋南的民间刺绣,大都出自普通农家妇女之手,这种传统的刺绣技艺往往是通过家传或互相交流的形式而得以延续的。这里的女孩子,在少年时代就受到家庭的熏陶,开始学着刺绣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绣花在她们的成长中自然成为一项重要的艺术。她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了经验和技能,又在长辈的影响教导下,从模仿进而独立地去创造新的花样,形成了晋南民间刺绣的独特风格。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非遗传承人 用五彩丝线勾勒“晋南手绣”斑斓之美|No.685
“晋南手绣”在表现方法上,取材范围很宽,而且造型生动,有些刺绣艺术品达到了栩栩如生的境界。以晋南农村儿童头上戴的花帽子为例,这种帽子是根据儿童的年龄、节令的变换而设计的。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绣工精细,而且帽子的耳朵、眼睛、舌头都能晃动,是一件难得的民间工艺品。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非遗传承人 用五彩丝线勾勒“晋南手绣”斑斓之美|No.685
在色彩运用上,“晋南手绣”采用强烈的对比色,用大红大绿、大蓝大黑等颜色作为底色,所绣的纹样则用淡雅的颜色,使绣品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求得颜色的和谐。“晋南刺绣”在绣品中虽然只用几种颜色调配,却显得五彩缤纷,绚丽多姿。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非遗传承人 用五彩丝线勾勒“晋南手绣”斑斓之美|No.685
“晋南手绣”主要用斜针、平针、散针绣和打子绣、套扣绣、盘金绣等多种针法,根据所要表现的内容,使用不同的针法,形成许多不同风格的绣品,反映了晋南农村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情趣。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非遗传承人 用五彩丝线勾勒“晋南手绣”斑斓之美|No.685
2016年王金梅与儿子创办了布艺公司,在弘扬非遗传承文化的同时,用勤劳之手将传统刺绣工艺品推向了社会。多年来,王金梅致力于“晋南手绣”传承与发展,将周边30余名家庭妇女吸引进来,通过传授技艺,手工缝制布艺,不仅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而且将“晋南手绣”不断发扬光大。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非遗传承人 用五彩丝线勾勒“晋南手绣”斑斓之美|No.685
在“晋南手绣”的传承中,王金梅付出了巨大的财力和精力。对于这一点,她从来没有后悔过,甚至认为很值得。她说,目前,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重视,自己理应贡献一点微薄之力。在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过程中,使她真正感受到了民间传统工艺的魅力,产生了传承的勇气和创作的灵感。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非遗传承人 用五彩丝线勾勒“晋南手绣”斑斓之美|No.685
“晋南手绣”地方色彩浓厚,构图严谨,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装,多以刺绣来装饰,像衣服的领口、袖口、裙边、披肩、帽子、鞋子和被面、枕头、喜帐、寿帐、桌围、椅垫等,都有不同纹样的刺绣图案。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非遗传承人 用五彩丝线勾勒“晋南手绣”斑斓之美|No.685
王金梅制作最多的当属传统老虎枕头。在民间以虎来作为孩子的伴生物,除具驱邪镇定作用外,还有祝福孩子虎头虎脑,虎虎有生之意,这种布老虎枕头,也博得孩子的喜爱。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非遗传承人 用五彩丝线勾勒“晋南手绣”斑斓之美|No.685
“晋南手绣”所表现的深邃的美学思想和超脱的造型技巧,足以令人倾倒,在所有表现内容里,王金梅都能做到不同时间、空间物象的组合,不同色调的组合,以及同一色调的分离。这种组合与分离的结果,使每一个绣品独具艺术特质。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非遗传承人 用五彩丝线勾勒“晋南手绣”斑斓之美|No.685
传统的手工艺产品,具有极高的传统元素和传统制作工艺,能体现相当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由于“晋南手绣”的传统手工技艺繁琐,制作流程多且复杂,而且利润较薄,现代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去学习,导致传统的东西濒临失传,因此需进一步加强保护与传承发展。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非遗传承人 用五彩丝线勾勒“晋南手绣”斑斓之美|No.685
2019年10月17日,山西省襄汾县“邮储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工艺美术作品展在山西晋韵文旅产业创业园开展。王金梅制作的手工绣品“天塔狮舞”在工艺美术作品展厅展出,赢得了工艺美术界的好评。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非遗传承人 用五彩丝线勾勒“晋南手绣”斑斓之美|No.685
一件件精美的刺绣作品,一个个展示自己技艺的证书,挂满了王金梅创办的布艺公司的墙上,这里有创业打拼的艰辛,也有收获成功的喜悦。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非遗传承人 用五彩丝线勾勒“晋南手绣”斑斓之美|No.685
山西民间刺绣历史悠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图案纯朴,色彩艳丽,构图简洁,造型夸张,针法多样,绣工精致,处处反映着山西风土人情的特色,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而“晋南手绣”来源于民间,来源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只有来源生活的文化,更接地气,更好的传承,才能秉承历史渊源,留下传统文化的印记。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非遗传承人 用五彩丝线勾勒“晋南手绣”斑斓之美|No.685
目前,“晋南手绣”已成为非遗传承与“绣品经济”相得益彰的特色产业,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对于创新非遗文化传承,增强文化吸引力,增加“绣品”附加值,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非遗传承人 用五彩丝线勾勒“晋南手绣”斑斓之美|No.685
下一步,王金梅将实行校企联合,采取“公司+基地+学员”的产业经营化模式,吸引更多的留守妇女参加学习培训,积极传承手工刺绣这门技艺,将“晋南手绣”做大做强,带领大家共同脱贫致富。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非遗传承人 用五彩丝线勾勒“晋南手绣”斑斓之美|No.685
《山西新闻网视觉志》,是山西省最受关注的原创图片新闻发布平台,由山西新闻网视觉部具体运营。山西新闻网视觉部记者与旗下遍布全省各地的近200名本网持证特约摄影师不定期将各类鲜活题材发布与此,学习交流,共同进步。采编邮箱:sxrbsjz@126.com,公众微信:Asxsjz,主编微信:kingbackL,合作电话:0351-4281495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