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技艺功夫深 铁板手工凿成针|No.676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古法技艺功夫深 铁板手工凿成针|No.676
泽州县大阳镇明清时期冶炼发达,手工制针业达到鼎盛,曾被称为“九州针都”,其中“裴氏制针法”是大阳钢针的典型代表。在今天的古镇,裴氏第八代传人裴向南老人传承匠心精神,把坚硬的铁板精雕细琢成精巧的大阳钢针,向后人展示着古法制针的精妙技艺。(■山西新闻网特约摄影师:刘佳琪)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古法技艺功夫深 铁板手工凿成针|No.676
大阳镇古称“阳阿古镇”,自秦置县,汉封侯,西燕设郡,距今已有2600年历史。明朝时期,大阳一度发展成为全国制针业的中心,所产的钢针销往全国以及海外。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古法技艺功夫深 铁板手工凿成针|No.676
在古代,人们制钢针、卖钢针,凭一艺以终生者比比皆是。古大阳有300多个制针作坊,每家每户都能做针,大人小孩都磨针。而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手工制针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裴向南依然执着地坚守传统手工制针技艺,把坚硬的铁板变成了精巧的大阳钢针。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古法技艺功夫深 铁板手工凿成针|No.676
大阳手工制针业的兴起与当地得天独厚的采矿、冶炼条件有着直接的联系,优越的采矿、冶炼条件促进了大阳手工制针业的迅速发展,大阳手工制针工艺制作过程到明末清初其技术日臻完善,形成了一整套的工艺流程。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古法技艺功夫深 铁板手工凿成针|No.676
大阳钢针的制作,利用丰富的煤铁资源,并借鉴了条炉、炒炉、炼铁等技术,是当地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古法技艺功夫深 铁板手工凿成针|No.676
“裴氏制针法”历史悠久,技艺精妙,作为第八代传人,裴向南从16岁起就开始跟父亲学习制针,为了熟练地掌握制针技术,裴向南付出了大量的辛苦和努力。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古法技艺功夫深 铁板手工凿成针|No.676
这是制作钢针所需要的部分工具。一根手工钢针的制作,往往需要近百件工具打磨,以及数千次锤炼。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古法技艺功夫深 铁板手工凿成针|No.676
裴向南师傅熟练地将黑色的铁块慢慢红透。他说:“大阳钢针从原料到成品出来总共有72道工序,这72道工序里包括有冶炼的一部分,具体到单纯制针就有二十多道工序,这二十多道工序里,每一道工序都要精益求精。”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古法技艺功夫深 铁板手工凿成针|No.676
凿条,即用工具将烧红的铁板凿成条状,以便进一步加工。制针的每一道工序都必须环环相扣,稍有疏忽就会前功尽弃。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古法技艺功夫深 铁板手工凿成针|No.676
截断,将铁条烧红碾尖,穿过与钢针粗细相近的圆眼铁模,然后拉成铁线,并将铁线按针的长短切断。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古法技艺功夫深 铁板手工凿成针|No.676
挫尖,用锤子将未成形的铁条敲出针尖,磨去毛刺,使之一端锋利。此时的细铁条已经有钢针的雏形。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古法技艺功夫深 铁板手工凿成针|No.676
钢针打孔需要力度与位置的完美配合,两者都必须恰到好处。用力太大,容易把针尾敲打崩裂,用力太小,又不容易穿透针孔。在位置选择上,针孔必须选在尾端正中间,稍偏一点点都有可能导致针尾断掉,钢针报废。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古法技艺功夫深 铁板手工凿成针|No.676
初步打出针孔之后,还要对针孔内部进行精细打磨,以达到光滑、不断线的效果。这项工艺是耐心与细心的考验。针锥必须在直径0.1毫米的针孔内部不断打磨,反复数次。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古法技艺功夫深 铁板手工凿成针|No.676
裴向南边打磨边说:“我父亲很严厉,让我必须传承这门技术,把用来玩耍的时间,用于学习,其中冲眼技术就让我反复练,有时候还会扎到手,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并把这门技术传承了下来。”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古法技艺功夫深 铁板手工凿成针|No.676
裴向南继续介绍道: “咱们大阳针是圆孔钢针,冲眼在那么细的小钢丝上要把它啄出一个眼来,这门技术不仅考验的是制针人的眼力,还考验的是制针人多年来的功夫经验。”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古法技艺功夫深 铁板手工凿成针|No.676
炒针,即用特别配置的材料,对已做好的铁针进行渗碳、淬火,使之成为真正的钢针。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古法技艺功夫深 铁板手工凿成针|No.676
热淬,在炒热的钢针中加入水,进行淬火,目的是提高表面的硬度、耐磨性和疲劳强度,使之具有较高的韧性。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古法技艺功夫深 铁板手工凿成针|No.676
掩蒸是大阳钢针工艺的特殊之处。锉尖,热淬、冷淬之后,裴向南拿出了三碗已经制好的“大阳秘方”:白崖土粉末、松木炭、发酵后的豆豉。裴向南将针与这三样秘方以一定比例混合后放入笼锅,蒸约1个小时。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古法技艺功夫深 铁板手工凿成针|No.676
裴向南说:“松木炭可以增加钢针的含碳量,提升硬度;豆豉可以增加亮度;白崖土作为分散剂让针受热均匀。这样处理后,可以保证针质更坚硬、有光泽、卖相好。”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古法技艺功夫深 铁板手工凿成针|No.676
裴向南将制好的针扎在木板上。古时,卖针人一手拿着小木板,一手往板上甩针,口中唱着小曲。娴熟的甩针技艺往往能吸引大批观众,口中唱出的小曲儿是即兴创作。在人们的欢笑声中,针也就轻松地卖了出去。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古法技艺功夫深 铁板手工凿成针|No.676
这种日常的重复与连续,形成了裴向南对待身边所有事物的态度,平缓踏实,心无旁骛。虽然在如今的制针行业里,机械化早已取代了手工生产,但裴向南却依然在坚守着这份传统技艺。对于他来说,这不仅是中国古代生产文明的活化石,更是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延续。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古法技艺功夫深 铁板手工凿成针|No.676
凭着铁杵磨成针的精神,裴向南的“大阳传统手工制针技艺”,在 2006年入选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他还自筹资金办起了“手工制针展览馆”,讲述大阳钢针的历史、文化等。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古法技艺功夫深 铁板手工凿成针|No.676
他说:“我们家祖祖辈辈制针,一枚小小的钢针,就承载着我们深厚的感情,看见一枚针,就想起来我们的父辈、祖父辈在这方面下的心血,小小的钢针凝聚了他们的智慧结晶,我也有责任把它传下去。”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古法技艺功夫深 铁板手工凿成针|No.676
《山西新闻网视觉志》,是山西省最受关注的原创图片新闻发布平台,由山西新闻网视觉部具体运营。山西新闻网视觉部记者与旗下遍布全省各地的近200名本网持证特约摄影师不定期将各类鲜活题材发布与此,学习交流,共同进步。采编邮箱:sxrbsjz@126.com,公众微信:Asxsjz,主编微信:kingbackL,合作电话:0351-4281495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