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将消失的民间工艺——编苇席|No.669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行将消失的民间工艺——编苇席|No.669
古代的席子是坐卧铺垫的用具。山西省南部的乡村至今保留着床上铺苇席的传统。蒋富奎,是稷山县化峪镇位林村的苇席编织能手。他一年四季都会在家中编织苇席。(■山西新闻网特约摄影师:张跟慧)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行将消失的民间工艺——编苇席|No.669
山西省南部的乡村,当地方言把苇席叫做“垫”。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苇席的作用就逐渐演变成铺在炕面和褥子之间的床上用品,起着防尘和隔潮的作用。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行将消失的民间工艺——编苇席|No.669
过去,苇席在农村发挥的功用很大。苇席可以卷成1.5米高的桶状容器,用来屯粮。不足之处是不防鼠。现在,农村屯粮的容器早已被铁皮筒代替。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行将消失的民间工艺——编苇席|No.669
由于苇席具有很好的通透性,也常被乡村百姓用来晾晒淘洗过的谷物。夏夜,很多农家都喜欢在院里铺一张苇席,上面再铺一张床单,放两个枕头,一家人或躺或坐,聊着天、喝着茶,好不惬意。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行将消失的民间工艺——编苇席|No.669
进入新世纪后,苇席主要被用来铺床,取吉祥幸福之意。所以,一些买了高档家具的百姓也会定做一对单人席子铺在床垫的下面,特别是新婚的喜床上更是少不了席子。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行将消失的民间工艺——编苇席|No.669
蒋富奎家有六口人,子女都在外打工。老伴为他做饭。他一年四季都会在家中编织苇席,编一对七尺长六尺宽的苇席大约需要一两天的时间,一张能卖30至50元钱不等。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行将消失的民间工艺——编苇席|No.669
每年的霜降前后,村外涧里的芦苇花随着秋风舞动,在夕阳的照射下分外美丽。昔日的涧是湿地,水量充足。如今虽然水面难觅,但苇子长势良好,成为村民增加收入的副业。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行将消失的民间工艺——编苇席|No.669
蒋富奎为了编织苇席,承包了村外涧里野生的两亩苇子地。在苇花盛开的时候,蒋富奎就用镰刀把成熟的苇子割回家,然后晾干、去皮,根据苇子杆的粗细用专用的工具破成四根、三根不等的苇条.。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行将消失的民间工艺——编苇席|No.669
苇子杆破成苇条后,再在平整的土地上用石碾反复压碾苇条。然后就可以在室内按照设定好的尺寸大小和图案,进行编织。图案有人字席、升字席和梭子席等。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行将消失的民间工艺——编苇席|No.669
碾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大步骤,这是一个体力活,编织者需来回不停地推拉石碾,在苇条上滚动、碾压,直至苇条柔韧、劲软。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行将消失的民间工艺——编苇席|No.669
苇席编织有打苇、选料、晾干、去皮、破苇条、碾苇、编织、打磨等十多道工序,用到的工具有木尺、苇穿子、石碾磙子、窝席刀子等,工艺、程序可谓细致讲究。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行将消失的民间工艺——编苇席|No.669
由于苇子皮细且锋利,初学者的手指经常被划伤、扎破,即便是编织老手也难免被扎伤。所以编织苇席的人需要有很大的细心和耐心。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行将消失的民间工艺——编苇席|No.669
这种既需要技巧,赚钱又少的体力活,村里的年轻人通常不喜欢干,更不愿意去学。现在,乡村会编织苇席的百姓越来越少,靠编制出售苇席谋生的已经不多,编苇席也就成为行将消失的民间工艺。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行将消失的民间工艺——编苇席|No.669
《山西新闻网视觉志》,是山西省最受关注的原创图片新闻发布平台,由山西新闻网视觉部具体运营。山西新闻网视觉部记者与旗下遍布全省各地的近200名本网持证特约摄影师不定期将各类鲜活题材发布与此,学习交流,共同进步。采编邮箱:sxrbsjz@126.com,公众微信:Asxsjz,主编微信:kingbackL,合作电话:0351-4281495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