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院里的根雕艺人 让枯木变身艺术作品|No.657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农家院里的根雕艺人 让枯木变身艺术作品|No.657
现年69岁的赵东安,出生在一个传统木艺世家,1966年初中毕业后,因为爱好跟随老父亲投身到木工制作之中。他经过不断地吸取传统手艺,研究创新,凭着几分不懈的坚持,把各种各样的树根,经过精心雕琢、修饰、截取、扒皮、打磨、抛光、喷漆等一系列程序后,加工成一件件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根雕艺术作品。(■山西新闻网特约摄影师:姬健)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农家院里的根雕艺人 让枯木变身艺术作品|No.657
赵师傅对树木情有独钟,对树木研究从未放弃。 2010年他多方筹措资金,购买机械设备和各种木料,利用自家小院,自办了一个木料加工和木艺制作的小厂,吸入贫困户,以公司+农户模式发展,带动本村贫困户增加经济收入。图为,赵师傅给农户讲解树根打磨抛光技术以及在打磨抛光的时候应该注意事项。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农家院里的根雕艺人 让枯木变身艺术作品|No.657
大树底下刨出来的树根疙瘩能有什么用呢?在一些人认为可能就是废物了,但是在赵师傅手中,这些沾满泥土的树根疙瘩可都是宝贝疙瘩。经过他一系列的处理和精雕细琢之后,一个个的都变身为精致的艺术品。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农家院里的根雕艺人 让枯木变身艺术作品|No.657
“干这一行不仅需要力气,更需要足够的细心、耐心和想像力。”赵师傅说。上党区本地椿木、国槐树木比较多,赵师傅平时会去山里捡一些埋在地里多年的椿木、国槐树根回来,做一些简单的根雕作品,或者帮周边邻居家小孩做一些小板凳。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农家院里的根雕艺人 让枯木变身艺术作品|No.657
根雕讲究“七分天然,三分雕刻”。根雕作品选材很重要,不仅要精心挑选材料,还要认真设计构思。每一个树根都独具特色,要根据它本身的根型来打磨,尽量保持原型。赵师傅说:“完成一件根雕作品,短则一周,长的前前后后要忙活一两个月。”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农家院里的根雕艺人 让枯木变身艺术作品|No.657
赵师傅把创作的每一件作品都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打磨,倍加珍爱。他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让枯树根焕发出生命和灵性。图为赵师傅根据顾客的需求,正在为这块崖柏树根进行精细抛光和打蜡。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农家院里的根雕艺人 让枯木变身艺术作品|No.657
制作根雕作品主要在于灵感和发现。发现好的原材料,首先要在大脑里形成一个构思图,有时灵感并不是马上就能来,灵感一来就立刻截取、扒皮、雕刻,这个过程不能有丝毫马虎。从树根到根雕是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到从土里刨出来就接近一个成品,复杂到放在那里多日仍然不知该如何下手。做根雕表面上是靠想象力,实际上要靠心境,要能读得懂每一个根结的故事,才能做出富有内涵和生命力的根雕。图为赵师傅在给农户讲解根雕打磨的细节。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农家院里的根雕艺人 让枯木变身艺术作品|No.657
除了做大的根雕作品外,赵师傅也会做一些小型的木工艺品。他打算做一串手珠,首先把精挑细选的木头手工做成小木条,然后把木条放在模型机器里,做成一颗颗圆珠形状。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农家院里的根雕艺人 让枯木变身艺术作品|No.657
做木工就是慢工出细活,但过程是轻松愉快的。在手珠模型做好以后,赵师傅会对切好的木料用打磨机把毛料粗制打磨,这样是为下次的精细打磨做基础。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农家院里的根雕艺人 让枯木变身艺术作品|No.657
木珠子打磨抛光成型以后赵师傅给木珠子打孔,利用对角线找到中心,打眼的这一面要选择在木料的横截面上。打眼要保证工具从这边的中心进入,再从那边中心出来。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农家院里的根雕艺人 让枯木变身艺术作品|No.657
在赵师傅家里的展台上摆放着许多形态各异、制作精美的根艺作品,一件件活灵活现的作品,令人大开眼界。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农家院里的根雕艺人 让枯木变身艺术作品|No.657
平时家里就赵师傅和老伴儿两个人,赵师傅除了在根雕这方面多才多艺上,在生活上也是个多才多艺的能手,他经常下厨房给自己和老伴做一些家常美食。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农家院里的根雕艺人 让枯木变身艺术作品|No.657
赵师傅和老伴儿都是爱干净的人,不论是屋里,还是院子里都收拾的整齐干净。在生活中赵师傅也是任劳任怨,在做根雕的同时,家务活也从未落下。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农家院里的根雕艺人 让枯木变身艺术作品|No.657
赵师傅说,虽然做根雕很辛苦,也费事,但看到一件件作品雕刻成功,自己心里非常高兴。再说,人老了总要有个事做,这样活着才有意义。赵师傅说:“我会尽我的微薄之力让木艺手工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农家院里的根雕艺人 让枯木变身艺术作品|No.657
《山西新闻网视觉志》,是山西省最受关注的原创图片新闻发布平台,由山西新闻网视觉部具体运营。山西新闻网视觉部记者与旗下遍布全省各地的近200名本网持证特约摄影师不定期将各类鲜活题材发布与此,学习交流,共同进步。采编邮箱:sxrbsjz@126.com,公众微信:Asxsjz,主编微信:kingbackL,合作电话:0351-4281495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