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干部建起儿童之家 给126名孤残儿童一个温暖的家|No.652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退休老干部建起儿童之家 给126名孤残儿童一个温暖的家|No.652
临猗家庭寄养管理服务站,是经运城市民政部门批准建立的一所农村家庭寄养服务基地,隶属于运城市社会福利院管辖。承担了养、康、教等服务职责。寄养站的孤残儿童来自运城的13个县市,均是被父母遗弃的孩子。2009年至今已经有126名孩子融入寄养家庭,他们都姓党。张崇虎站长是一名退休老干部,2009年退休后返乡承担孤残儿童的救助工作,2012年前后在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建成了儿童之家。主要用于孩子们的康复训练和幼儿教育。(■山西新闻网特约摄影师:范嘉更)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退休老干部建起儿童之家 给126名孤残儿童一个温暖的家|No.652
孤残儿童是特殊的社会群体,是社会救助工作的重点对象,家庭寄养是为孤儿、弃婴回归家庭、融入社会而采取的一种养育方式。2003年10月民政部颁布《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对家庭寄养的条件和义务进行了明确规定。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政策是我国近年来探索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尝试,既体现了“以儿童为中心”的照顾理念,又整合了社会资源,实现了社会资源的社会福利化。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退休老干部建起儿童之家 给126名孤残儿童一个温暖的家|No.652
园内现有4名志愿者,分别承担教育教学、档案管理、平台日常维护等工作。从左到右分别为教师张会云、管理员冯胡列、站长张崇虎、副站长张万成、后勤安保柳江全。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退休老干部建起儿童之家 给126名孤残儿童一个温暖的家|No.652
站长张崇虎年轻时从事民政工作,2009年退休返乡后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家乡临猗县西张吴村,完成他给自己规划的晚年使命——给孤残儿童一个温暖的家。张崇虎组织了爱心志愿者,在各级政府的指导下,创办了临猗家庭寄养管理服务站,让孤残孩子走进家庭,开启了家庭寄养模式。数十年如一日,谈起寄养站的这126名孩子,张崇虎都如数家珍,能说上许久。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退休老干部建起儿童之家 给126名孤残儿童一个温暖的家|No.652
编写简报、汇总检查情况、接待爱心赞助准备工作、孩子康复进展……日复一日,爱心寄养站构建了一个中心、两个坚持、三小为动力、四防保平安、五比五看为重点的工作方式。为孩子们提供了康复训练平台、智力开发平台、监护人培训平台、监督训练平台、医疗保健平台和爱心捐助平台。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退休老干部建起儿童之家 给126名孤残儿童一个温暖的家|No.652
这是张万成编写的孩子基本情况登记表,用张万成的话来说:“每登记一个孩子,我们就要负一份责任,看着孩子们在儿童之家能够学习、锻炼、康复和融入家庭,这是我们再高兴不过的事情。从刚开始建站时候的困难到现在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当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和老师们知道,当入户检查时,有的孩子能甜甜地喊叫上一声爷爷,就什么都值得了。”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退休老干部建起儿童之家 给126名孤残儿童一个温暖的家|No.652
张会云,从2013年开始在寄养站从事特教工作。寄养站特教班的儿童主要分为智力健全有学习能力的、肢体有缺陷活动受到阻碍的、心理存在障碍的、亟待康复的四种类型。多年来,张会云老师根据孩子们的身体特性,分类实施优化教学,主动进行干预引导,现如今班里有学习能力的孩子基本上都具备了认字、数数、背唐诗及弟子规等学习能力。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退休老干部建起儿童之家 给126名孤残儿童一个温暖的家|No.652
张会云在寄养站儿童之家,既当老师又当特护,还负责部分事务管理。每天的特教课程结束后,党保涵都会主动帮助张会云进行整理打扫。党保涵是张会云收养的孩子,患苯丙酮尿症。对于党保涵的成长,张会云倾注了不少心血,不仅在饮食上下功夫,更是在生活上手把手的教育。2017年,张会云把孩子送到了幼儿园,现如今的党保涵已经成长为懂事乖巧的小女孩,具备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退休老干部建起儿童之家 给126名孤残儿童一个温暖的家|No.652
党福靖是柳江全、张淑霞夫妇收养的第三个孩子。2020年,是党福靖在这个家里度过的第四个年头。柳江全夫妇刚把福靖抱回家时,孩子都已经八岁,但因患有肌无力病症,只能依靠轮椅出行。四年来,柳江全、张淑霞夫妇坚持轮流带着孩子锻炼康复,还让自己的亲生子女每半个月从城里购买一次营养品用于小福靖的身体调养,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如今的小福靖已经行走自如,并且咿咿呀呀开始学会叫爷爷奶奶。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退休老干部建起儿童之家 给126名孤残儿童一个温暖的家|No.652
张淑霞称,党福靖是自己和老伴收养的第三个孩子,第一个孩子叫党庆民,第二个孩子叫党国林,分别通过正式手续被美国和荷兰爱心家庭正式收养。现在年龄大了,子女都已经成家立业不在身边,小福靖已经成为了老两口的心头肉、掌中宝。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退休老干部建起儿童之家 给126名孤残儿童一个温暖的家|No.652
党晓寒是吴振清、刘冬花夫妇家的孩子,现如今已经陪伴夫妇二人度过了第七个年头。2005年出生的晓寒患有脑瘫,肢体活动受到限制。7年来,两位老人像对待自己亲孙子一样抚养,晓寒从一个严重生活不能自理的脑瘫患儿,蜕变为具备基础生活能力,能够独立行走,还会画画、写字、弹电子琴的少年。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退休老干部建起儿童之家 给126名孤残儿童一个温暖的家|No.652
刘冬花介绍,晓寒脑子特别聪明,小时候抱回来坐立都是问题,自己就和老伴儿用奶粉加上鸡蛋,和成流食给他加强营养。后来发育长大了,她就和老伴儿有意识的照顾和督促晓寒锻炼恢复。运城福利院和临猗服务站定期给孩子做康复训练,老夫妻俩还邀请村子里老中医不定时给晓寒按摩康复。伴随着年龄的成长,孩子现在除了自己不能穿衣服穿鞋,吃饭、行走、写字、画画、都没有问题。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退休老干部建起儿童之家 给126名孤残儿童一个温暖的家|No.652
吴振清称,晓寒是个特别要强的娃娃,懂事之后,有段时间面对自己这种生理情况,一度产生了逆反心理,不吃不喝。孩子心里难受,老夫妇两人更加揪心。好在临猗家庭寄养管理服务站的李老师及时帮助他转移注意力,进行干预,后来经过多次试验,晓寒对画画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开始不断学习,也逐渐转变了消极的想法,成了这一家人的开心果。最近晓寒还学会了用脚操作剪刀,制作手工,做一些简单的手工制作。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退休老干部建起儿童之家 给126名孤残儿童一个温暖的家|No.652
因为全身神经系统的缺陷,常人一个普通的动作,晓寒都要花费十倍、二十倍的精力来锻炼和熟悉。随着年龄增长和生理发育,肌肉力量的增强让晓寒在画画时显得要比以往轻松很多。 刚开始全身僵硬,手脚不协调,架不住铅笔的种种窘境,都被晓寒要强的性格逐一克服。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退休老干部建起儿童之家 给126名孤残儿童一个温暖的家|No.652
每天的练习已经让晓寒攒了百余幅画,吴振清介绍,晓寒学画画没有经过学习,都是看啥画啥,后来村里的叔叔伯伯就把自己家孩子用过的教材拿给晓寒学习,临猗县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张晓还定期购买一些画纸、画笔给晓寒带来。作为回报,逢年过节时,晓寒会让爷爷挑选出画的好的作品,赠送给帮助过他的村民们。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退休老干部建起儿童之家 给126名孤残儿童一个温暖的家|No.652
每天在儿童之家特教班学习、回家练习画画、做手工,放开爷爷奶奶搀扶,自己锻炼恢复力量是晓寒现在每天生活的全部。2020年元旦时,晓寒用一天的时间给自己画了一幅自画像。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退休老干部建起儿童之家 给126名孤残儿童一个温暖的家|No.652
临别之际,晓寒坚持要自己送摄影师出家门,懂事、开朗的党晓寒感染了一行人,他身上坚韧不拔、顽强的性格更是激励着众人。“我长大了想去学习画画,成为一名画家……”党晓寒站在门口笑着说。王尔德曾说道:“吾辈皆身处沟渠之中,然其必有仰望星空者也”。深冬的临猗虽是寒风烈烈,确有一股温暖而火热的感觉在我们心头升起。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退休老干部建起儿童之家 给126名孤残儿童一个温暖的家|No.652
生活对于这些孩子们可能给了比我们平凡人更多的苦难,但他们仍在乐观、努力、积极地抗争着,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呢?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与奋斗。愿这些孩子们越来越好!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退休老干部建起儿童之家 给126名孤残儿童一个温暖的家|No.652
《山西新闻网视觉志》,是山西省最受关注的原创图片新闻发布平台,由山西新闻网视觉部具体运营。山西新闻网视觉部记者与旗下遍布全省各地的近200名本网持证特约摄影师不定期将各类鲜活题材发布与此,学习交流,共同进步。采编邮箱:sxrbsjz@126.com,公众微信:Asxsjz,主编微信:kingbackL,合作电话:0351-4281495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