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风电建设者|No.630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大山里的风电建设者|No.630
风是没有公害的能源之一。而且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地制宜地利用风力发电,非常适合。2019年12月份,寒冷的冬季里,在临汾市尧都区、乡宁、吉县交界处,山西一吊装公司的员工们,不畏严寒,加班加点安装风力发电机,工地上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摄影师问他们“苦不苦。”他们说:“苦,可是为了后代有一片蓝天,值!”(■山西新闻网特约摄影师:杨天佑)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大山里的风电建设者|No.630
工人检查发电机上的每个螺丝。他们告诉摄影师,自己的单位已在全国各地安装风力发电机3000余台,安装好的风机每转一圈就可以输出两度电的清洁能源。因高空作业,不是随时都可以安装,为保证安全,一有小风就必须停工。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大山里的风电建设者|No.630
工人在组装好的风叶上安装起吊架。施工中,每一个环节对精度的要求几乎达到零误差,风叶被吊起,十几个工人与吊车司机相互配合,完成无缝对接。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大山里的风电建设者|No.630
货车上,吊车准备卸下安装的风叶。为了安全,起吊以后,货车会迅速退出。为了保证设备吊装进度,工人们不畏严寒、任劳任怨,克服重重困难。每一台风机的顺利安装,都伴随着他们辛勤的汗水。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大山里的风电建设者|No.630
工人正在往小吊车上挂吊绳。三个风叶在地上安装好后,用小型吊车吊起其中一个风叶以防触地。正是有了他们的认真负责、辛勤付出,才有了风机设备的顺利安装。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大山里的风电建设者|No.630
干电建这行,就是要经得起漂泊,耐得住寂寞。尤其是干风电的,作为一群寻风而栖者,项目大多处在常年大风且条件艰苦的地方,野外施工,风餐露宿也就成了家常便饭。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大山里的风电建设者|No.630
拉运风叶的货车小心的行驶在山路上,每个风叶重达13吨。步入冬季施工后,降雪天气加剧了施工难度,由于山路陡峭、路面湿滑等原因,风叶的运输要格外小心。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大山里的风电建设者|No.630
因为车长弯多,货车的尾部还有一名专业的人员去单独操作后轮转向。一台台风机安全地运输,离不开运输工人的努力与付出。正是他们坚持奋战在风电项目施工一线,才换来风电工程的安全施工和顺利投产。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大山里的风电建设者|No.630
塔筒高度由电机容量定,每节塔筒20吨左右,工人先穿好螺丝才会起吊。整个风力发电机组吊装时需将塔筒一节节安装就位,并将机舱、叶轮从地面吊起安装就位,一个微小的细节出现问题都将产生不可预想的后果。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大山里的风电建设者|No.630
装好的风叶被缓缓吊起,时间约45分钟。从开始准备到叶轮就位,安装风电机组一台一般需要两天的时间,是整个风电建设工程项目的重中之重。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大山里的风电建设者|No.630
吊装完的风机优雅地旋转着,这美丽背后的建设者们,可能衣衫不整,可能满身油污。他们不畏严寒、风雪无阻,为了中国清洁能源建设,为了家人生活的幸福,乘风筑梦,砥砺前行。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大山里的风电建设者|No.630
《山西新闻网视觉志》,是山西省最受关注的原创图片新闻发布平台,由山西新闻网视觉部具体运营。山西新闻网视觉部记者与旗下遍布全省各地的近200名本网持证特约摄影师不定期将各类鲜活题材发布与此,学习交流,共同进步。采编邮箱:sxrbsjz@126.com,公众微信:Asxsjz,主编微信:kingbackL,合作电话:0351-4281495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