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传承非遗文化50载 共创作面塑作品15000件|No.616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七旬老人传承非遗文化50载 共创作面塑作品15000件|No.616
今年74岁的梁秋叶和77岁的张建中老人分别为省、市级“太平面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事面塑艺术制作近50年,累计作品达15000件。梁秋叶老人自幼喜爱捏泥人、布艺、缝布娃娃、剪纸等工艺。在外祖母梁珍女、婶婶李兰风、老艺人张桂花的感染和指导下,开始学习面塑制作技术,没有想到,这一学就是50多年。随着手艺的逐渐熟练,制作技术的不断创新,她成了当地公认的“小能人”。与丈夫张建中共同制作完成“太平面塑”作品参加了2009年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并获得金奖。2017年9月参加了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办的“中欧国际艺术双年展”,使“太平面塑”走出了国门,赢得了国内外面塑制作专家的认可。(■山西新闻网特约摄影师:李现俊)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七旬老人传承非遗文化50载 共创作面塑作品15000件|No.616
梁秋叶所在的山西省襄汾县景毛乡北李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村,2016年12月被列入全国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太平面塑已有100多年的传承历史,源于景毛乡北李村,当地俗称“花馍”,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在婚丧嫁娶、寿诞生辰、人生礼俗和祈祷祭祀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百姓喜爱。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七旬老人传承非遗文化50载 共创作面塑作品15000件|No.616
面塑艺术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它是用面粉、糯米粉等原料制作各种人物或动物形象的传统民俗艺术。面塑流行在我国黄河内外、大江上下的很多地方,如山西、陕西、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各地风俗习惯不同,也使得面塑的品种丰富。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七旬老人传承非遗文化50载 共创作面塑作品15000件|No.616
梁秋叶、张建中夫妇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创新设计有二十多个品牌,作品设计独特、制作精美、颜色鲜艳、立体感强、饱和度好、富有观赏性。人物造型活灵活现,淋漓尽致;花、鸟、鱼、虫形态逼真,栩栩如生;面塑作品远销太原、昆明、重庆、兰州、北京、西安、天津、郑州、扬州、香港、台湾等地。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七旬老人传承非遗文化50载 共创作面塑作品15000件|No.616
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渊远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七旬老人传承非遗文化50载 共创作面塑作品15000件|No.616
山西晋南地区每当婚丧嫁娶、节日喜庆等重要时刻,家家户户都会捏花馍庆祝,并且世代相传。因而也造就了大批民间捏制花馍的能工巧匠,山西临汾襄汾县的太平面塑正是花膜面塑中的精品。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七旬老人传承非遗文化50载 共创作面塑作品15000件|No.616
太平面塑以精制小麦面粉为原料,通过揉配、制作、笼蒸、上色、组装而成。梁秋叶老人,一方面继续学习提高面塑技艺,一方面更是将自己的面塑绝技传授给更多的人,让这门技艺发扬光大。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七旬老人传承非遗文化50载 共创作面塑作品15000件|No.616
面塑的传承与其他传统民间艺术一样,一般采取口传身授传承,祖辈相传,师徒相传,而没有专门的学校机构去传播。制作面塑主料需用上好的精制面粉,加水揉成面团,经过一定时间的发酵,然后将发面中按一定比例加入生面揉和均匀,使之软硬适度。其中,面的发酵时间和软硬程度均需凭经验判断。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七旬老人传承非遗文化50载 共创作面塑作品15000件|No.616
造型是面塑作品中最重要的步骤,主要靠构思,即通过手的揉、搓、压、团、挑、按等并辅之以小剪、小刀,小木梳等工具制作出各种类型和样式的作品。造型的过程不仅是将和好的面捏成某种形状那么简单,在捏制过程中,要有足够的经验,必须把握分寸,做成型但又不能做足,要留给面的自然醒发和蒸汽来完成作品。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七旬老人传承非遗文化50载 共创作面塑作品15000件|No.616
太平面塑创作取材内容也十分广泛:十二生肖、历史传说、神话故事、戏曲故事、花鸟鱼虫、水果蔬菜等样样俱全。此外,太平面塑在造型上讲究抽象性、信仰性和理想性。作品简洁,造型夸张又不失生动,色彩明快,具有雅拙的特色,显得十分有美感,在形象刻画上追求意境又兼备神似,有着很鲜明的民间、地方特色。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七旬老人传承非遗文化50载 共创作面塑作品15000件|No.616
面塑艺术的特点是造型完整饱满,造型略有夸张,手法简练、注重神气,淳朴敦厚、色彩艳丽,让人觉得亲切自然。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七旬老人传承非遗文化50载 共创作面塑作品15000件|No.616
太平面塑制作工具主要靠手,辅以小剪、小刀、小木梳、擀面杖、菜刀、镊子、笔帽、手电筒、塑料圈、瓶盖、竹签、毛笔及各种颜料等。这些都是梁秋叶老人经常用的工具,每次用完她总会将所有的工具归置到一个塑料盆里。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七旬老人传承非遗文化50载 共创作面塑作品15000件|No.616
梁秋叶、张建中夫妇俩的太平面塑作品人物造型上,无论是古装剧、现代剧,还是神话人物等,他们的特征、个性都表现的淋漓尽致。包括花、鸟、鱼、虫及各类动植物,它们形态传神、惟妙惟肖。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七旬老人传承非遗文化50载 共创作面塑作品15000件|No.616
梁秋叶老人在继承传统面塑制作技艺的基础上,经过了多年的摸索、实践、创新,推出二十余个品牌,并设有高、中、低三个档次,来满足各个阶层人士对面塑的不同需求。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七旬老人传承非遗文化50载 共创作面塑作品15000件|No.616
太平面塑的绝大部分面塑作品都很华丽别致,它的形式、用途和色彩都与当地民俗风情有着紧密联系。由于防腐、防裂技术的不断改进,有的太平面塑作品可以保存数十年甚至上百年。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七旬老人传承非遗文化50载 共创作面塑作品15000件|No.616
张建中老人不仅是太平面塑的创新设计者,也是梁秋叶老人的得力帮手,二老配合默契,技艺相通。在当地城乡,太平面塑非常受人们喜爱,时不时有人定做。张建中老人将制作好的太平面塑送到取货人的手上。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七旬老人传承非遗文化50载 共创作面塑作品15000件|No.616
面塑的雏形完成之后还要放到锅中蒸制,时间和火候全凭梁秋叶老人经验而定,时间过长以及火候过大都会影响面塑的形状,出锅后的面塑还要放在透气性好的编制的簸箕上,在室外环境中自然晾干,让面塑表面膨胀的部位自动收缩变平。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七旬老人传承非遗文化50载 共创作面塑作品15000件|No.616
上色是指采用可以食用的色素,进行勾画涂抹。因为面塑表面比较光滑,因此上色时必须界线分明,淡色和深色区分明显,如果全是淡色则看不出层次感。上色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掺和在面里,另一种是成型后用颜料补色。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七旬老人传承非遗文化50载 共创作面塑作品15000件|No.616
梁秋叶和张建中两位老人共同制作的太平面塑作品,2017年9月参加了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办的“中欧国际艺术双年展”,使“太平面塑”走出了国门。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七旬老人传承非遗文化50载 共创作面塑作品15000件|No.616
不得不说,面塑,这项原汁原味又充满人情味的民间艺术,值得我们去守护,像梁秋叶和张建中这样的民间艺术家,正是着眼于艺术的精髓,传承传统艺术,才让那些非遗物质的美好,在人间撒播,而不至于在时尚潮流的冲刷下慢慢消失。爱上面塑可能是一分钟的事,但守护非遗艺术,却是一生的事。对于太平面塑艺术的发展和传承,梁秋叶和张建中一直热衷于传播分享面塑艺术的精华,让更多人了解喜欢上面塑艺术。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七旬老人传承非遗文化50载 共创作面塑作品15000件|No.616
《山西新闻网视觉志》,是山西省最受关注的原创图片新闻发布平台,由山西新闻网视觉部具体运营。山西新闻网视觉部记者与旗下遍布全省各地的近200名本网持证特约摄影师不定期将各类鲜活题材发布与此,学习交流,共同进步。采编邮箱:sxrbsjz@126.com,公众微信:Asxsjz,主编微信:kingbackL,合作电话:0351-4281495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