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蕴古老作坊 郑家麻纸系五代传承|No.602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大山深处蕴古老作坊 郑家麻纸系五代传承|No.602
郑变和,今年64岁,是第四代手工麻纸的传承人,根据家族传承谱记载,郑家手工麻纸,距今已远超百年历史。他年轻时就和父亲开始学做麻纸,那时及之前麻纸是农村百姓常用的东西,糊窗子、贴炕围、打隔层、药店包药、食品店裹吃的、书写各种契约合同、毛笔书写用纸等,家家户户都离不开它。后来随着农村房屋建设材料结构以及生活、文化习惯的改变,麻纸使用量就越来越少了,特别是80年代后,周边的麻纸制作作坊纷纷倒闭,基本都金盆洗手了。村口这块省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公示标志是2014年由政府所建。(■山西新闻网特约摄影师:南志平 胡波)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大山深处蕴古老作坊 郑家麻纸系五代传承|No.602
这座山脚下的院落,位于太岳山脉东麓的山西省沁源县中峪乡渣滩村。这里有郑家五代手工麻纸生产的老作坊。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大山深处蕴古老作坊 郑家麻纸系五代传承|No.602
在他家房后山崖的巨石上,有一个一米见方的佛龛,里面雕刻有几尊神像,因砂石风化严重,只能看到一个大概的轮廓。郑师傅说:里面中间雕刻的是蔡伦的神像。来源已无从查起,但每到造纸的主要节点,他都要来这里烧几注香,以求神人护佑,这也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大山深处蕴古老作坊 郑家麻纸系五代传承|No.602
麻纸的主要原料是麻,去掉麻皮剩下的麻杆堆积在老屋里用来点火。郑师傅家现在还种有12亩地,除了种够口粮外,其余全部种了麻植物,以用来造纸。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大山深处蕴古老作坊 郑家麻纸系五代传承|No.602
郑变和是高中毕业生,那时候算是村里的“秀才”,会唢呐、二胡等多种乐器。2002年,在麻纸生意不好的情况下,为了维持保护手工麻纸的命脉,他组织大家成立了“梨花乐队”,开始走乡串户演出。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大山深处蕴古老作坊 郑家麻纸系五代传承|No.602
2000年后,国家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力度逐渐加强,加之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麻纸的使用途径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特别是在书法、绘画及教育、装裱行业中,使用量迅速增加。对高质量手工麻纸特质的追求,使他的麻纸开始供不应求。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大山深处蕴古老作坊 郑家麻纸系五代传承|No.602
为了静下心来研究手工麻纸,扩大产能。他决定不再从事梨花乐队的事宜,专心来经营他的麻纸作坊,并培养他的小儿子成为第五代手工麻纸传承人。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大山深处蕴古老作坊 郑家麻纸系五代传承|No.602
这是他的制麻作坊。围裙挂在房屋中间的柱子上,其中艳色的一条是老伴的。活多的时候,一天要产几百张麻纸,即便有二儿子协助,也因为工作量太大,还需要村里的乡亲们过来帮忙。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大山深处蕴古老作坊 郑家麻纸系五代传承|No.602
他在小库房里整理购买回来的麻条。郑家手工麻纸由剁料、蒸料、上灰、洗麻、碾麻、下池、淹料、抄纸、晒纸等多道主要工序组成。处理原料是第一道工序,除了自己种的麻外,还需要外购。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大山深处蕴古老作坊 郑家麻纸系五代传承|No.602
剁麻的工具,是郑家自己设计定制的专用工具,剁斧有六斤重,压麻的木块是由榆木经过专门处理制成的。剁麻是要将麻条或废麻绳、废麻鞋、废布、废纸边等剁成一到两厘米长的原料。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大山深处蕴古老作坊 郑家麻纸系五代传承|No.602
切割好的原料要在锅里蒸,柴锅砌在作坊东侧。蒸料是为了增加麻纸的韧性和强度。蒸料用的水要是山中特殊的泉水。郑师傅和老伴正在忙碌着,原料要蒸多长时间以及温度的设定,全凭他们传下来的秘诀和经验。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大山深处蕴古老作坊 郑家麻纸系五代传承|No.602
电源插座挂在作坊外的窗台上,虽然简陋,但很好用。郑师傅告诉摄影师:“这样方便观察。”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大山深处蕴古老作坊 郑家麻纸系五代传承|No.602
石碾直径1.1米、厚0.2米,是由一整块石头打磨而成。碾麻之前还要用生石灰水退色,这是为了让麻纸变的白净。将麻浆从锅中取出,放入石碾槽中加入适量的山泉水,然后转动石碾碾压。以前带动石碾是毛驴,现在是靠电动机驱动。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大山深处蕴古老作坊 郑家麻纸系五代传承|No.602
碾麻后就是洗麻工序,需要把碾好的糊状麻浆中的杂质洗掉。洗麻池在作坊不远处的山坡上。这里有丰富的山泉水资源。这一带气候条件适应种植麻类植物,这里的麻韧性强、易提炼、成浆率高,麻纸暴晒暴冷后不易变质,易于长期保存。最后制成好的麻纸,还离不开这里的山泉水。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大山深处蕴古老作坊 郑家麻纸系五代传承|No.602
麻浆净料兑好一定比例的水,放到水泥池里就可以淹纸了。在这十几平方左右的老作坊里,抄纸前,要先把淹纸架和淹纸帘准备好。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大山深处蕴古老作坊 郑家麻纸系五代传承|No.602
抄纸时全凭手上的功夫和经验。浆料能否均匀的分布在淹纸帘上,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工序,这也是决定纸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大山深处蕴古老作坊 郑家麻纸系五代传承|No.602
经过起竹帘、摞纸、压纸等工序,湿麻纸的大部分水分已去掉,他和老伴小心翼翼地把湿麻纸从水池边移上来,放到一架小车的台面上,下一步就是揭麻晒纸了。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大山深处蕴古老作坊 郑家麻纸系五代传承|No.602
独轮小车,是郑师傅由一个自行车轮子搭一个架子改造而成的,既轻便又灵活。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大山深处蕴古老作坊 郑家麻纸系五代传承|No.602
院子北侧建了一面墙,这面墙是专门用来晒麻纸的。贴纸是项细心活,稍不注意就会弄破。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大山深处蕴古老作坊 郑家麻纸系五代传承|No.602
揭湿麻纸,既不能用力过大,也不能速度太慢,力度和速度都需要两只手协调默契的配合,力度也要恰到好处。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大山深处蕴古老作坊 郑家麻纸系五代传承|No.602
他的手经常在水里泡,又要和石灰水打交道,所以身体难免受到伤害。闲下来时,老伴精心的给他保养。几十年的麻纸生涯中,由于和水长期打交道,冰冷和潮湿的环境已使他的关节和腰腿落下病疾,但他仍坚守着这份传承。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大山深处蕴古老作坊 郑家麻纸系五代传承|No.602
麻纸生产由于受环境和天气季节的影响特别大,加之受制于目前手工麻纸的工艺装备,一年只能在4月份到10月份这六七个月的时间生产。每个月,他的麻纸年产量都在两万到三万张之间。摄影师拍摄时,已是深秋,天冷了,麻纸生产已进入尾声。他总是抽空爬上自家的阁楼整理一下,阁楼上面放的是工具、杂物,阁楼下面是他的客厅和卧室。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大山深处蕴古老作坊 郑家麻纸系五代传承|No.602
桌子上是他生产待发的成品纸。摞在一起的麻纸有不同的品种。每批麻纸都是根据客户对韧性、颜色、尺寸的要求定制生产的,所以在原料配制时就要考虑含麻比例多少,颜色轻重等问题。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大山深处蕴古老作坊 郑家麻纸系五代传承|No.602
郑师傅院子里有个小菜园,里面种了白菜、萝卜等,这些菜已够他们夫妻两个人吃了。家里常住的就他们两人。大儿子在外面的一家煤矿打工,二儿子在不生产麻纸的时节,就去县城里经营自己的小商铺。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大山深处蕴古老作坊 郑家麻纸系五代传承|No.602
憨厚实在的郑师傅,在他的老房子里给摄影师讲起他今年的农收。当谈到手工麻纸的发展时,老人充满喜悦,他说,县、乡政府特别关心这个项目,已有规划,说不准明年这些老房子就被改造了。到时候,手工麻纸的产量将会大大提升。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大山深处蕴古老作坊 郑家麻纸系五代传承|No.602
在郑师傅客厅的柜子里,他拿出了这张郑家麻纸传承人的谱系图,他说,一定要亲眼见到第六代传承人,决不能让郑家手工麻纸在第五代身上失传。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大山深处蕴古老作坊 郑家麻纸系五代传承|No.602
《山西新闻网视觉志》,是山西省最受关注的原创图片新闻发布平台,由山西新闻网视觉部具体运营。山西新闻网视觉部记者与旗下遍布全省各地的近200名本网持证特约摄影师不定期将各类鲜活题材发布与此,学习交流,共同进步。采编邮箱:sxrbsjz@126.com,公众微信:Asxsjz,主编微信:kingbackL,合作电话:0351-4281495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