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拥正气 甘为公仆|No.594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身拥正气 甘为公仆|No.594
王新发,1962年出生,今年57岁。是现董家村的党支部书记。他1979年参军,5年的部队生活使他铸就了一身军人的气质,复员后接着又先后当过炼钢工人和赤脚医生。后来被推选为村支书,成为村里发展的领路人。(■山西新闻网特约摄影师:南志平)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身拥正气 甘为公仆|No.594
山西沁源县法中乡董家村距县城15公里,位于南部的青龙沟内,是青龙沟第一村。村东面的山坡上是村里协助由潞安集团建造的10兆瓦光伏电站。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身拥正气 甘为公仆|No.594
一身迷彩服,基本是他在村里的符号和标配,着装同村里的两委成员、护林安全巡视等人员一样,特别是作为春秋两季防火护林的重要季节着装,好似一道迷人的风景线。由于他有部队的经历,他对迷彩服有特别的情节。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身拥正气 甘为公仆|No.594
紧贴村南的这个山坡上,是他带领村民种下了这片绿油油的松树。树林的上面,是受他精神感染,在外地发展的一位乡民捐资盖起的可供休息纳凉、散步的凉亭和长廊。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身拥正气 甘为公仆|No.594
王书记介绍到,这是清乾隆时期的一块碑刻,虽然上面的内容已不太清晰,但它一直在叙述着董家村的故事,是董家村历史事件的见证,也是承载村历史文化的宝贝。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身拥正气 甘为公仆|No.594
进入秋季,他和全村农民一样最关心的是收成。地间田头就成了他的主要活动场所。地里每一种粮食的生长情况、每一块地庄稼的长势都牵挂着他的心。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身拥正气 甘为公仆|No.594
今年村民种了大面积的高粱,这是他挂心的项目之一。为了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村里和南方一家知名酒厂签订了高品质制酒原料高粱的供货合同。他在地头和边干活的村民探讨农情商势。脚下踩得是村里今年刚修的水泥机耕路。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身拥正气 甘为公仆|No.594
路上,边走边聊的王书记,突然弯腰,从路边捡起一小团废纸,扔进十几米远的垃圾箱里,而摆放的那组垃圾箱是分类的。“垃圾分类”好多县市都还没有实行,然而,这个偏远的农村已经在进行了。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身拥正气 甘为公仆|No.594
在村委后院里堆放了刚到的分类垃圾箱,这是准备补投放的设备。由于近几年村里环境面貌极大的改善,来村里旅游、搞活动的人越来越多,还有回老家体验度假的人也大大增加。原有的垃圾箱已不能满足方便群众,更重要是能利用这个机会宣传垃圾分类,希望大家能把农村垃圾分类的意识思想带出去,更好的保护环境。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身拥正气 甘为公仆|No.594
村两委的工作地点紧贴着村民活动广场,两层的小楼除一两间是办公室外,其余是图书室、娱乐室、书画室、会议室、小夜校、老年人用餐室等公共活动场所,而且小院没有设围墙和大门。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身拥正气 甘为公仆|No.594
村北是一个较大规模的驻村养殖企业——“天一农牧公司”。该企业以养驴、以及驴文化产业为依托发展,带动了村里的经济。也为村民的剩余劳动力、剩余粮食、粮食秸秆开辟了新市场和新出路。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身拥正气 甘为公仆|No.594
在村南是1万多平米的“羊肚菌联栋大棚’驻村企业,这里为农民脱贫致富增加了新的出路。一排排整齐的菌菇正在奋力生长,一个个菌包密密麻麻,展现出了盎然的生机。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身拥正气 甘为公仆|No.594
在菌种培养室,他和该公司人员认真查看菌棒温度和进展情况。在这家“农丰菇业公司”里,也有村里的涉农整合资金投入,这涉及到定点几户农民脱贫的保证问题。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身拥正气 甘为公仆|No.594
在100亩“油松造型”种植基地,王书记高兴的像个孩子。这里有着松树的绿,他喜欢这种的绿。在他看来,这是军装的特色。“造型油松”受到社会的青睐,发展势头很好。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身拥正气 甘为公仆|No.594
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几年的奋斗,截止2017年底董家村已实现21户29人全体脱贫,其它村民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他表示,还不能在脱贫问题上松气,因为还必须做好脱贫巩固提升工作。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身拥正气 甘为公仆|No.594
由于收入的提高,村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原有的一些老房子已没有人居住,他想把这些资源整合一下,在打造“青龙沟生态旅游”中,增加乡村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历史足迹板块。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身拥正气 甘为公仆|No.594
乡村记忆馆里,收集了村民各种农具、生活用品、老照片、文契合同、手工制品等上百件。古有说不清是哪个年代的物品,近有近几十年代和现代的东西。屋里琳琅满目,这是董家村的历史博物馆。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身拥正气 甘为公仆|No.594
这是战争年代,陈庚将军曾经作为作战指挥部使用过的房子,王书记嘱咐房屋的主人董润保,要好好维护好这间带有红色记忆的文物,村里会全力帮助支持的。在过去的战争革命时期,董润保兄弟姐妹6人,就有4人参军,他们一家为建设祖国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身拥正气 甘为公仆|No.594
不知不觉的已忙到中午一点多,此时他和村长才想起吃午饭。村里有245户,695口人,还分布有两个自然村,村里的大事小事都要找村干部,他们两委班子都忙的团团转,每天不知要说多少话,跑多少路。他已快六十岁了,多年在外打拼,也有手艺,家庭经济有保障,应该清闲点过自己的小日子。可他偏偏被推选为支书。还时常累的回家爬不起来。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身拥正气 甘为公仆|No.594
他的电话老是忙个不停,有时连和人说话都需要插空。在办公室接电话时还边记录着。他的字写的非常漂亮,且排序整齐,下笔均匀干练,现在非常少见,像电脑打出来的。想不到行伍出身、庄稼人气质的他,下笔行云流水。正如俗语所说:字如其人。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身拥正气 甘为公仆|No.594
这是一楼的一间像小会议室的房间,其实是村里的一间夜校,是给村民“充电”用的。屋里的用具布置的很到位,舒适的椅子,木地板。屋里还安装了空调。看的出在文化教育方面村里舍得下本钱。除了书外,屋里还放了不少奖状奖杯。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身拥正气 甘为公仆|No.594
他既是村里的支书,也是赤脚医生。他的诊所跟别的诊所让人感觉不同的是,屋里打扫的异常干净,药品摆放的舒适整齐。村里一些老弱病残,他会按时按点巡治巡访。村里谁家有病情,他就随叫谁到。在村里人的眼中,他是位和蔼、朴实、热情、无私的善人、好人。不管有什么事,村民都喜欢找他。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身拥正气 甘为公仆|No.594
董建琪已是位八旬老人,其长子是一名智力二级残废的病人,生活不能自理,身边离不开人照顾,需要村里的特殊关照。王支书经常上门提供帮助,这让董建琪老人非常感动。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身拥正气 甘为公仆|No.594
多年来,他成了董家村每家每户的常客,谁家是什么情况,下一步办什么事,他都能倒背如流。他成了董家村全体村民的贴心人、暖心人。由此,他被沁源县授予“乡贤”称号。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身拥正气 甘为公仆|No.594
在王新发书记的家里有一个宝贝,那就是这个镜框和里面的照片。里面满满的回忆和战友情,一有时间他就会看着照片回味军营时光。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身拥正气 甘为公仆|No.594
《山西新闻网视觉志》,是山西省最受关注的原创图片新闻发布平台,由山西新闻网视觉部具体运营。山西新闻网视觉部记者与旗下遍布全省各地的近200名本网持证特约摄影师不定期将各类鲜活题材发布与此,学习交流,共同进步。采编邮箱:sxrbsjz@126.com,公众微信:Asxsjz,主编微信:kingbackL,合作电话:0351-4281495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