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月饼脱脱”手艺人 27年雕刻技艺传承非遗文化|No.582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寻访“月饼脱脱”手艺人 27年雕刻技艺传承非遗文化|No.582
月饼模具,在孝义俗称月饼脱脱,是月饼成型必不可少的器具。孝义传统手工制作月饼模具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其背后还包涵了丰厚的文化寓意。闫建平,孝义市旧尉屯村人,今年44岁,从17岁起便随父母学习月饼脱脱雕刻技艺,27年来,他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满腔热爱,一刀一凿制作着千姿百态、乐趣横生的月饼模具,不仅坚实耐用,而且纹样美观大方,远近闻名。(■山西新闻网特约摄影师:孙燕)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寻访“月饼脱脱”手艺人 27年雕刻技艺传承非遗文化|No.582
每次选料,闫建平都要亲自去山东,选择百年以上树龄,直径40公分以上的上好山梨木,用塑料布遮盖存放两到三年让其自然阴干,切成小块后置入水井中“放水”,捞出后继续阴干半个月,才可以进行制作。一块好饼模在“打月饼”的过程中要经得起敲打和水的考验,所以,对木料的要求高,选料的好坏,对饼模的质量起着关键作用,不仅要坚实耐用,还要细腻有韧性。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寻访“月饼脱脱”手艺人 27年雕刻技艺传承非遗文化|No.582
闫建平的饼模全都选择上好的山梨木,“山梨木木纹纤细、板面光滑、便于雕琢且成型后不易走形,可以长期保存。”闫建平一边查看一边说道,“现在也选用人们比较喜爱的,可以用来当做工艺品的非洲红花梨木来制作月饼模具。”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寻访“月饼脱脱”手艺人 27年雕刻技艺传承非遗文化|No.582
闫建平将阴干好的木料准备好,开始裁料。别看这小小一块月饼模具,制作起来却并不简单,木料选好之后,要锯成大约4厘米厚的坯料,闫建平用电锯将阴干好的木料裁成小块儿状,方便后期雕琢。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寻访“月饼脱脱”手艺人 27年雕刻技艺传承非遗文化|No.582
裁好的大小不等的木块置入水窖中放水,直到木块沉入水底,才打捞上来。在这段时间,闫建平常常查看木块在水中被泡的程度,有时为了一块木料,经常半个身子被泡入水中,但他一点也不觉得辛苦,对于喜欢的事情,付出永远值得。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寻访“月饼脱脱”手艺人 27年雕刻技艺传承非遗文化|No.582
接着,选择阴干好的木块和对应的纸卡开始制作月饼模具。先要根据纸板,在选好的木块上画出要制作的模具轮廓。看着不起眼的一步,也是十分关键的一步,这影响到后期在雕刻时的图样大小和花样,需要有极强的耐心。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寻访“月饼脱脱”手艺人 27年雕刻技艺传承非遗文化|No.582
然后在开槽机上给模具开槽,俗称“开方”。样式繁多的雕花,就是在这槽里呈现。近年来,闫建平为了让月饼脱脱走的更加长远,他开始想的更多,成立起了自己的工作室,积极传授制作月饼脱脱的技艺,让这项民间技艺拥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寻访“月饼脱脱”手艺人 27年雕刻技艺传承非遗文化|No.582
闫建平没有绘画基础,如今炉火纯青的技艺全靠这么多年的积累。每次雕花前,他都给模子画底稿,只是寥寥几笔,画个大概,不过,一拿起刻刀,图样就都在他心里装着了。模具上的字或者画都是反着打底稿,因为习惯了反刻字,现在他有时写字都会不经意写反。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寻访“月饼脱脱”手艺人 27年雕刻技艺传承非遗文化|No.582
工作台上摆放着30多把大大小小的刻刀,反口、正口、圆口,还有斜凿、扁凿等。“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做脱脱的刻刀总共有上百把,这些都是自己制作的,要根据雕刻图案的大、小、弯、直,自己打造出来。雕刻花纹时用力要恰到好处,刀跟着手转。每一刀都要慎之又慎。”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寻访“月饼脱脱”手艺人 27年雕刻技艺传承非遗文化|No.582
闫建平用雕刻工具开始深雕。制作一件饼模,短则两三天,最长需要三个月。他曾经制作过一个直径60多厘米的大团圆模具,由很多人物和龙凤组成,“刻一下就要转一圈,我就围着那个大家伙,一点一点儿地刻了三个月。”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寻访“月饼脱脱”手艺人 27年雕刻技艺传承非遗文化|No.582
一件模具用雕刻工具要用到深雕、浮雕、浅雕等雕刻技艺,每换一次工具,意味着雕刻时的面积、力度、大小等都需要改变,各种雕刻手法也在这常年累月的积累中愈发成熟。图为闫建平在用浅雕技艺雕刻模具。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寻访“月饼脱脱”手艺人 27年雕刻技艺传承非遗文化|No.582
闫建平用圆凿修饰模具内边缘,再将雕刻好的模具用纱布稍微打磨,最后将雕刻好的模具放在电锯下,用电锯切除多余的外边缘。如今,闫氏月饼脱脱已被列入吕梁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闫建平也被评为吕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寻访“月饼脱脱”手艺人 27年雕刻技艺传承非遗文化|No.582
电锯切的棱角边缘在皮带上磨圆润。嫦娥奔月、桃榴相会、龙凤呈祥、五福捧寿、八仙祝寿、年年有余、万事如意……样式繁多、雕花各异的红花梨月饼脱脱,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图案设计方面更加美观,深得当地人的喜欢。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寻访“月饼脱脱”手艺人 27年雕刻技艺传承非遗文化|No.582
空气压力机吹去木屑粉尘,开始上油,用牙刷均匀涂抹使油吸收。一件极具中国特色的月饼模具,就已经完工,饱含着创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闫建平会把雕刻好的新作品摆放在展柜里。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寻访“月饼脱脱”手艺人 27年雕刻技艺传承非遗文化|No.582
闫建平始终坚持用心去制作每一件产品,不仅继承传统,让雕刻工艺大放异彩,呈现出浓厚的古典味,更开拓创新,追求多样化、独特性。并在传承非物质文化时与时俱进,在图案设计上不断推陈出新,还把“孝”“义”文化蕴含其中。他希望能将这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断的传承下去。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寻访“月饼脱脱”手艺人 27年雕刻技艺传承非遗文化|No.582
《山西新闻网视觉志》,是山西省最受关注的原创图片新闻发布平台,由山西新闻网视觉部具体运营。山西新闻网视觉部记者与旗下遍布全省各地的近200名本网持证特约摄影师不定期将各类鲜活题材发布与此,学习交流,共同进步。采编邮箱:sxrbsjz@126.com,公众微信:Asxsjz,主编微信:kingbackL,合作电话:0351-4281495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