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曲艺家创三百余件作品 仍在为曲艺事业献余热|No.526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八旬老曲艺家创三百余件作品 仍在为曲艺事业献余热|No.526
王秀春,今年80岁,太原人,1958年于太原四中毕业后分配在钢铁公司当工人,一直从事业余曲艺创作和表演活动,成为省内外颇有影响的自学成才的工人曲艺家。他在火热的钢铁生产第一线,体验生活,用业余时间写出多篇以工厂生活为背景,紧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的曲艺作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王秀春创作演出数来宝、小品等曲艺作品300多件,有近百件作品曾发表于《曲艺》《天津演唱》《工人日报》《山西日报》及曲艺“精品专辑”“汇集”中。数十件作品在国家级、省部级调演(大赛)中分获高等级奖誉,并在中央电视台及省市电视台录制播出。(■本期摄影:闻进 刘戍梅)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八旬老曲艺家创三百余件作品 仍在为曲艺事业献余热|No.526
王秀春,热爱文学、痴情曲艺、喜欢音乐、书画和戏剧。图为王秀春在家中创作作品。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八旬老曲艺家创三百余件作品 仍在为曲艺事业献余热|No.526
王秀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便涉足舞台的实践活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专攻曲艺,尤其是语言类曲艺的创作与表演。王秀春虽然年纪已高,但他仍然经常在家里辅导徒弟们排练节目。王秀春指导徒弟时非常有耐心,经常和徒弟一起说唱,一起表演,十分投入。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八旬老曲艺家创三百余件作品 仍在为曲艺事业献余热|No.526
王秀春在与老搭档田宏明互相交流学习。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八旬老曲艺家创三百余件作品 仍在为曲艺事业献余热|No.526
王秀春在看电视时突然有了创作灵感,于是老人便拿出纸和笔,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王秀春非常喜欢看书,他说:“看书多了,我在曲艺的创作中,不由得就有了对文学性的追求。”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八旬老曲艺家创三百余件作品 仍在为曲艺事业献余热|No.526
对于他的成功,王秀春说除了父亲的影响,应该是坚持读书给了他创作的方法和灵感。王秀春一直都在不停的创作作品,写好了之后,自己就拿起快板先练习。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八旬老曲艺家创三百余件作品 仍在为曲艺事业献余热|No.526
2018年11月5日,《撇捺人生王秀春》《王秀春曲艺作品集》首发座谈会在并召开,王秀春在座谈会上发言。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八旬老曲艺家创三百余件作品 仍在为曲艺事业献余热|No.526
王秀春的家里虽然简陋狭小,但十分干净。阳光透过明净的玻璃窗,照射进阳台,老人看天气晴好,赶快把衣服拿来晾晒。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八旬老曲艺家创三百余件作品 仍在为曲艺事业献余热|No.526
图为王秀春七十年代表演的剧照。老人一直收藏着,没事时会拿出来看看,回忆满满。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八旬老曲艺家创三百余件作品 仍在为曲艺事业献余热|No.526
王秀春与老搭档和老朋友们一起探讨作品。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八旬老曲艺家创三百余件作品 仍在为曲艺事业献余热|No.526
王秀春的家里虽然简陋,但东西放得十分整齐。图为王秀春老师在做饭。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八旬老曲艺家创三百余件作品 仍在为曲艺事业献余热|No.526
王秀春曾荣获了很多奖项。一九七三年他以全新的曲艺理念创作并演出了数来宝《十里钢城尽朝晖》,在山西省曲艺调演中崭露头角,荣获优秀节目奖。之后便新作迭出,先后五次参加全国高级别曲艺调演(大赛)四次获一等奖(一次未评奖)。数来宝《该怨谁》一九八〇年获文化部主办的“全国优秀曲艺节目调演”创作表演一等奖,作品被收入《中国曲艺大辞典》。数来宝《说话》(一九七九年)获文化部“全总”举办的“全国曲艺调演”优秀节目一等奖,作品发表于《工人日报》。历年共创作、演出作品三百余件。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八旬老曲艺家创三百余件作品 仍在为曲艺事业献余热|No.526
《山西新闻网视觉志》,是山西省最受关注的原创图片新闻发布平台,由山西新闻网视觉部具体运营。山西新闻网视觉部记者与旗下遍布全省各地的近200名本网持证特约摄影师不定期将各类鲜活题材发布与此,学习交流,共同进步。采编邮箱:sxrbsjz@126.com,公众微信:Asxsjz,主编微信:kingbackL,合作电话:0351-4281495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