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乡下收古董|No.444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我在乡下收古董|No.444
薛亚松,山西芮城人,今年38岁的他常年到附近200公里范围内的乡村收各种散落在民间的古董古玩。一辆北斗星微型车是他外出跑货的工具。身高近1米8的他,由于常年外出奔波,显得和实际年龄略微不符。一口纯正的当地口音,风风火火的性格,让人明显的感觉到他是一个纯正的黄土高坡上的农村汉子。(■山西新闻网特约摄影师:陈卫)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我在乡下收古董|No.444
2018年7月3日,天空下着雨,一大早薛亚松就开车跨过黄河大桥来到陕西境内准备去陕西渭南一个朋友家看货。芮城县位于山西晋南地区,是山西最南边的一个县,紧邻陕西潼关、河南灵宝、三门峡地区,由于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散落在民间的各种古董珍玩不在少数。光在芮城县常年奔波在一线收古董的专业古玩商就有十几位,薛亚松就是其中一位。但是,用他的话来说,他属于后起之秀,自学成才。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我在乡下收古董|No.444
在朋友老万家里,老万拿出近期一段时间收的各种货物让薛亚松挑挑拣拣。因为是老朋友了,老万以成本价“让”给薛亚松一件古代的赌局用品。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我在乡下收古董|No.444
老万也是一个好酒之人,家里收集了各种品牌的老酒,摆满了柜子。薛亚松站在柜台前欣赏着老万的酒。他说,老万爱酒,只收不卖。2010年前,薛亚松开着一个经销电动车的门市部,生意当时还不错。男人好酒的性格,在他身上也有体现。经营着门市部的他,闲暇时间喜欢收集一部分老酒。他说,那时候古玩圈子里专门收老酒的还没有几个,他当时也是靠着兴趣来收,没有想着专门做生意。后来,随着年份酒市场的火爆,薛亚松干脆关了电动车门市部专门下乡收集老酒回来再次贩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薛亚松说,截止目前,他的老酒就放了好几个库房。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我在乡下收古董|No.444
薛亚松开着车拉着老万去往本地别的同行家中看货,当天下雨,路不好走,头天晚上没有睡好觉的老万把脚搭在车上昏昏欲睡。由于老酒越来越难收了,薛亚松不得不把目光挪到了其它古玩的项目上去。古典家具、明清瓷器、古籍善本等只要是和古玩挂钩的东西,薛亚松照收不误。就这样,他从一个经营电动车的老板成功转型为一个专收古董的古玩商。他说,古玩商谈不上,其实自己就是一个底层的古玩贩子。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我在乡下收古董|No.444
在当地一家铲地皮的朋友家中,薛亚松正在看一件古代的石质狮子,他说一般这种狮子都是过去人摆在门口辟邪用的,由于价格有差距,薛亚松放弃了这件石雕镇宅狮子。薛亚松干过铲地皮(专指直接进入老百姓家收古货的人)。他说,铲地皮太辛苦了,因为铲地皮的是直接要入户收货,受白眼,遭欺负,被人误会这是常有的事情,甚至被村里的恶狗撵的到处乱跑的情况都有发生。再者,随着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鉴宝节目的普及,现在在村里淘货,实在太难了。他说,曾经有一位同行去当地村子的一户人家里,看到一只残破的民国瓷碗,也就价值200元左右。想不到这家人开出几万的天价。人家说,鉴宝节目上放的和这几乎差不多的碗专家都说值很多钱,他们全家都把这只碗当宝贝一样看着呢。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我在乡下收古董|No.444
当地一家古玩商家中,薛亚松和老万正在对老物件挑挑拣拣,他说基本上都是普品,现在下面的货都很难收到,更不用说精品了。铲了一年多地皮之后,薛亚松专做跑点(从铲地皮家中看货)。每天出门的前一天,薛亚松电话联系好铲地皮的,约好第二天见面的时间。不管刮风下雨,不管天气有多恶劣,薛亚松常年奔波在各个乡村,各个城市之间。一天往返400公里的情况经常会有。即便这么辛苦,也是收获不大,经常收回来的是残缺不堪的各种家具,以及价值不大的普货。他说,随着信息的发达,互联网以及社交网络的普及,更加影响了古玩交易的格局。朋友在微信里报过来的货,等自己过去看的时候却已经被卖了。“毕竟是生意人嘛。”薛亚松念叨着。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我在乡下收古董|No.444
在一个同行家中,过去的旧家具堆积如山,老万抽着烟看着这些家具。他们觉得现在这种家具价值不高,还不好销售,但即便如此,这样的家具村里也不多了。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我在乡下收古董|No.444
同行家门口,即使是下雨天,也停着本地古玩贩子来看货的车,薛亚松说,由于天气原因,铲地皮的一般在家不出门,跑点的一般都会前来看货。诚信做人、诚信做生意是薛亚松的信条,虽然收的都是普货,但是只要有朋友询价,自己加一点点微薄的利润就出让了。他说,只要是看上我的货的朋友,定下了,别人给再高的价格他也不会卖,因为他说这叫诚信。数年来,由于没有师傅带领,薛亚松也上过不少当,收过假货,或者远高于市场价格的普品。“只要是假货,我就是赔死也不会卖出去坑朋友,价格买高了,朋友想要,我也会赔着钱给他,因为有朋友才会有生意。”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我在乡下收古董|No.444
由于天气下雨,乡村的道路比较泥泞,薛亚松的车几乎陷到坭坑里走不动。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我在乡下收古董|No.444
当日由于往返400公里,薛亚松不得不在当地又加了一箱汽油。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我在乡下收古董|No.444
在当地一个同行家中,看到有老酒,薛亚松和老万详细的看了起来。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我在乡下收古董|No.444
薛亚松正在一个同行家中详细的看着一件残缺的木雕窗户。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我在乡下收古董|No.444
在同行家中看了半天实在没有啥可买的,薛亚松掏了几百元买了一个小物件。他说,一般上门买货多少都得买点,要不然下次不好进门了,这是收古玩跑点不成文的规矩。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我在乡下收古董|No.444
薛亚松正在同行家中和主人商谈一块民国时期木头牌匾的价格。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我在乡下收古董|No.444
在一个同行家中,薛亚松用微信支付了货款。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我在乡下收古董|No.444
在一个同行的家门口,主人不在,薛亚松站在门口回复着手机微信圈里朋友的问价,老万则坐在一个石槽上抽着烟等待着主人的到来。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我在乡下收古董|No.444
在一个朋友家门口的空地上,零散的放着一个单只石头门墩等物品,薛亚松说:“从这些东西来看,这家主人原来也是铲地皮的,现在可能生意不好转行了。”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我在乡下收古董|No.444
薛亚松从车的后备箱拿出一瓶刚刚收到的老酒仔细端详着,他说现在造假太厉害了,收的每件货都要看仔细。不远处的老万蹲在石槽上和朋友聊着微信。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我在乡下收古董|No.444
朋友回来了,老万和朋友打过招呼之后一起来到家中。由于薛亚松和这家主人在物品的价格上产生分歧,老万作为中间人赶忙协调起来。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我在乡下收古董|No.444
薛亚松谈妥了一批老酒之后,把老酒搬上了微型面包车,不大的空间装满了老酒。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我在乡下收古董|No.444
薛亚松正在付钱。当天的外出,薛亚松往返400余公里,收货花了数千元,他说如果顺利的话可以挣近千元。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我在乡下收古董|No.444
薛亚松农村老家的院子成了收古玩的集散地。薛亚松说现在东西难收,满屋子摆的都是残缺的家具,实在不好卖。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我在乡下收古董|No.444
薛亚松的两个孩子在床上玩耍着,常年奔波在外,孩子都是由妻子带着。薛亚松的老母亲是一位地道的农村妇女,妻子则在当地一所公办学校当老师。对于他的生意,妻子非常支持。家里一切的事情都是妻子打理,感觉很对不住她。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我在乡下收古董|No.444
薛亚松正在整理家中收回来的古货,他说虽然满屋子的古货,但是称得上精品的实在没有。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我在乡下收古董|No.444
薛亚松县城里的家中,摆满了收回来的各种织布机手工织成的布匹,这种布匹近5万尺,都是他近两年的收获。这种布匹是纯棉花手工织出来的,绝对没有任何化工原料,薛亚松说到,睡在这种布匹上面很舒服。凭着自己的干劲,以及诚信做人的信念,薛亚松常年奔波在外几乎每天都有生意,除去开支,他每天收入基本上维持在千元左右。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我在乡下收古董|No.444
当地两名妇女正在薛亚松家中挑选着中意的布匹。“这种布匹做床单做衣服都非常好,不管穿着还是铺着都非常舒服。”这两名妇女说道。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我在乡下收古董|No.444
《山西新闻网视觉志》,是山西省最受关注的原创图片新闻发布平台,由山西新闻网视觉部具体运营。山西新闻网视觉部记者与旗下遍布全省各地的近200名本网持证特约摄影师不定期将各类鲜活题材发布与此,学习交流,共同进步。采编邮箱:sxrbsjz@126.com,公众微信:Asxsjz,主编微信:kingbackL,合作电话:0351-4281495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