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炉月饼烤出 “传统味道”丨No.392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土炉月饼烤出 “传统味道”丨No.392
阳泉盂县小崔家庄村,这里仅有的几家庄户人,还会使用旧式土炉,并每年都会做些“自家味道”的月饼。那用火炉慢烤而成的土月饼,金黄色的外表,吃起来入口香甜,层层酥香,原生态的美味绵久留长。(■本期摄影:白英)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土炉月饼烤出 “传统味道”丨No.392
古朴的庄户人家静谧而鲜活,三家五个人为了做月饼早已忙活开了。原来,小村里打月饼都是邻里街坊聚集在一起,每年的农历八月初,邻居们就开始商量什么时候开始打,在谁家打,并分好次序。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土炉月饼烤出 “传统味道”丨No.392
现在在村里居住的三家人自然就结成了互助组,他们是崔吉和、牛巧英两口子,牛文明、刘双梅两口子,还有老伴在外打工独自一人在家的崔金芝。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土炉月饼烤出 “传统味道”丨No.392
今天是打月饼的日子,各家自带东西一早就过来了。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土炉月饼烤出 “传统味道”丨No.392
三分制作七分烤,最后的烤才最关键,该“火头军”崔吉和大显身手了,他的阵地是自制土炉。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土炉月饼烤出 “传统味道”丨No.392
所谓的土炉子其实是几块石头上放了个深口的铁鏊子。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土炉月饼烤出 “传统味道”丨No.392
包好馅料的面团塞进木头模具里,再用力往案台一拍,“啪”的一声响,圆形带花边,印有漂亮图案的月饼应声而落。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土炉月饼烤出 “传统味道”丨No.392
牛师傅认真地用秤一项项称重量,他的口中念念有词:“十斤面要配三斤油三斤水,这样烤出来的月饼最酥,同时每斤面需要八两馅,总共能打出来六七十个月饼。”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土炉月饼烤出 “传统味道”丨No.392
原料准备停当了,牛师傅麻利地将略加温的食油和温开水浇在称好的面粉上,双手顺时针上下急速将面搅成糊状,飘逸的手法如同武功里边的“负阴抱阳”,揉面过程更加神奇,掌型如花,掌姿虚幻,细看发现左手一直在上,右手在下,搓中带揉,不一会就面柔如水、面光如镜,手光、面光、盆光“三光”立体鲜活地呈现出来。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土炉月饼烤出 “传统味道”丨No.392
她们揪一块黄油面,在案板上揉圆压扁,捏成中间厚四周薄的窝状同时加馅。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土炉月饼烤出 “传统味道”丨No.392
印红花。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土炉月饼烤出 “传统味道”丨No.392
刷油。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土炉月饼烤出 “传统味道”丨No.392
扎气眼。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土炉月饼烤出 “传统味道”丨No.392
月饼装炉。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土炉月饼烤出 “传统味道”丨No.392
不一会大火烤了五分钟,崔师傅打开盖子,逐一翻了一下月饼,盖上盖子继续用小火再烤五分钟。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土炉月饼烤出 “传统味道”丨No.392
月饼出炉了,金黄的月饼整齐地排列在鏊子上,橙黄色的表皮散发出阵阵香味,看着黄橙橙、香喷喷的月饼,让人禁不住流起了口水,因为刚刚烤制好的月饼烫手且较为软和,容易被压碎,所以需要置放几分钟。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土炉月饼烤出 “传统味道”丨No.392
崔吉和牛巧英两口子向摄影师展示自己的“作品”。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土炉月饼烤出 “传统味道”丨No.392
崔金芝端着自家的月饼。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土炉月饼烤出 “传统味道”丨No.392
村民端着打好的月饼回家去。如今的月饼品种琳琅满目,花样繁多,可乡土人家这种自建土炉、自做馅料、自烤自烧以及自家人其乐融融自做月饼的情景却越来越少。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土炉月饼烤出 “传统味道”丨No.392
没有华丽的包装,制作时可能还会带有一点点炭火的烧焦味,但这是最传统的手工月饼,最淳朴的味道,最自然的外表。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土炉月饼烤出 “传统味道”丨No.392
《山西新闻网视觉志》,是山西省最受关注的原创图片新闻发布平台,由山西新闻网视觉部具体运营。山西新闻网视觉部记者与旗下遍布全省各地的近200名本网持证特约摄影师不定期将各类鲜活题材发布与此,学习交流,共同进步。采编邮箱:sxrbsjz@126.com,公众微信:Asxsjz,主编微信:kingbackL,合作电话:0351-4281495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