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爆米花炉“爆”香儿时记忆丨No.333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传统爆米花炉“爆”香儿时记忆丨No.333
乔恩俊,今年67岁,临汾尧都区大阳镇北帝村人,膝下一儿一女,十分孝顺。但是他挺热爱爆米花这个行当的,每天上午9时许开始出摊,走街串巷。一辆推车、一团炉火、手摇吹风机、一口葫芦状的爆米花机,这是乔师傅每天出门必带的家当。虽然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但是收入还算不错,一天下来大概能挣百八十块,足够他和老伴生活。他1982年开始从事这门手艺,当初一锅5分钱到如今一锅5元,这三十余载乔里,师傅见证了这门行当的兴衰。乔师傅回忆说:“在九十年代,每逢腊月,家家户户都要拿出玉米来打,那时一天最多打近百锅,很是红火。如今在腊月也只有少数人来光顾,收入也大不如以前。”(■山西新闻网特约摄影师:张蕴强)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传统爆米花炉“爆”香儿时记忆丨No.333
一位黑乎乎的身影摇着一把密封的黑铁炉,并不时地往火炉下方放一块煤。十多分钟,随着“轰”的一声巨响和白色烟雾的升起,一颗颗米粒就变成了香气四溢的爆米花。这是每个成年人共有的童年记忆,也是孩子们童年里最美味的零食。但随着社会发展,干这行业的人却越来越难见到了。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传统爆米花炉“爆”香儿时记忆丨No.333
只见乔师傅将一缸玉米粒,熟练地倒入爆米花机里,加入少许糖精,将爆米花机盖子密封好,放入煤炭炉里用大火烧。大约十多分钟,乔师傅拿起爆米花机,对着一个风袋,随着“嘭”的一声巨响,坚硬的玉米粒顷刻变成了蓬松香甜的爆米花,热腾腾的一股香味就在空气中弥漫开来了。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传统爆米花炉“爆”香儿时记忆丨No.333
乔师傅仔细检查锅子的密封程度。乔师傅说:“能干就多干点,不给子女增添负担。”他接着说到“每天百八十的收入很够我和老伴生活。2016年和老伴都生病住院花费了一万多元,国家政策好农村医疗还给报销了四千多呢,没跟孩子要一分钱。”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传统爆米花炉“爆”香儿时记忆丨No.333
乔师傅经常在这个路口,和当地民众成为好朋友,大家互相帮忙。“这是小时候的记忆,每次看到都特别亲切。”当地市民赵勇说,他们小时候不像现在孩子零食那么多,能吃上热腾腾的爆米花就会让他感到特别幸福,现在虽然生活水平提高了,想吃什么就能吃什么,但是他偶尔还是会怀念“童年的味道”,遇上卖爆米花的,就会买上一袋,回家和家人分享。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传统爆米花炉“爆”香儿时记忆丨No.333
乔师傅介绍,这口锅用了5年啦,当初购买时花费300元,这口锅重30余斤。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传统爆米花炉“爆”香儿时记忆丨No.333
乔师傅高兴的展示昨天孙女的数学作业。乔师傅介绍说:“农村人没本事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本事。”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传统爆米花炉“爆”香儿时记忆丨No.333
乔师傅将刚出锅的爆米花倒入袋中。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传统爆米花炉“爆”香儿时记忆丨No.333
乔师傅正在摇爆米花机。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传统爆米花炉“爆”香儿时记忆丨No.333
乔师傅正在观察气压表,每种东西不一样,所需要的气压也就不一样。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传统爆米花炉“爆”香儿时记忆丨No.333
乔师傅用钢棍将爆米花机撬开,随着“轰”的一声巨响和白色烟雾的升起,一颗颗米粒就变成了香气四溢的爆米花。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传统爆米花炉“爆”香儿时记忆丨No.333
乔师傅边摇爆米花边说着“腊月初一蹦一蹦,全家老小不得病。”的民谣。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传统爆米花炉“爆”香儿时记忆丨No.333
干这行三十余载的乔师傅见证了这门行当兴衰。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传统爆米花炉“爆”香儿时记忆丨No.333
乔师傅,正在烤火取暖,不然手僵硬不灵活。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传统爆米花炉“爆”香儿时记忆丨No.333
老行当手艺人乔师傅整理家当又开始工作。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传统爆米花炉“爆”香儿时记忆丨No.333
爆米花是许多人儿时的回忆,也凝聚了中国人的智慧,更是一种饮食文化。爆米花的发明折射出中国饮食的丰富多彩,也开创了一种食物的加工方式——通过物理的高温高压作用原理来改变食物的状态口感。可以说,千百年前的爆米花是近现代各种五花八门膨化食品零食小吃的“祖先”。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传统爆米花炉“爆”香儿时记忆丨No.333
《山西新闻网视觉志》,是山西省最受关注的原创图片新闻发布平台,由山西新闻网视觉部具体运营。山西新闻网视觉部记者与旗下遍布全省各地的近200名本网持证特约摄影师不定期将各类鲜活题材发布与此,学习交流,共同进步。采编邮箱:sxrbsjz@126.com,公众微信:Asxsjz,主编微信:kingbackL,合作电话:0351-4281495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