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编席人坚持传统技艺54载|No.323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手工编席人坚持传统技艺54载|No.323
在山西临县,手工编织席子要数前青塘村最好;在前青塘村,编织席子要数王全喜最好。今年66岁的王全喜编织席子已经54年了,7岁时患病成为驼背,于是父母让他跟师傅学习编织席子,13岁那年,尽得其技,出手又快,两天能编一丈席。老王手上有功夫,编织的席子十分严密,一般人编的席子用10年,而他编的可用20年,所以别人都提前找他预定编席。如今,老王年岁已大,但他还是希望能够一直编下去,坚守着这项传统技艺。(■山西新闻网特约摄影师:刘众民)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手工编席人坚持传统技艺54载|No.323
编织席子也是个累活,需要经过给苇子锄草、浇水、掰取粽叶、收割、晾干、剥皮、破片、碾苇片、编织、销售等十个环节。图为老王收割苇子。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手工编席人坚持传统技艺54载|No.323
将这些苇子带回家,进行破苇片。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手工编席人坚持传统技艺54载|No.323
随后对苇片进行碾压。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手工编席人坚持传统技艺54载|No.323
这是老王在编席时所用的工具。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手工编席人坚持传统技艺54载|No.323
老王正在进行编织。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手工编席人坚持传统技艺54载|No.323
老王正在进行编织。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手工编席人坚持传统技艺54载|No.323
有时老王晚上也会赶赶工,进行编织。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手工编席人坚持传统技艺54载|No.323
编好的席子需要喷水整形。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手工编席人坚持传统技艺54载|No.323
一块完整的席子经得起水浇的考验,也说明了它的质量。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手工编席人坚持传统技艺54载|No.323
随着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睡土炕的人越来越少,因而席子的需求越来越小。现在,老王年纪大了,一年能编30块,每块能卖120元。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手工编席人坚持传统技艺54载|No.323
《山西新闻网视觉志》,是山西省最受关注的原创图片新闻发布平台,由山西新闻网视觉部具体运营。山西新闻网视觉部记者与旗下遍布全省各地的近200名本网持证特约摄影师不定期将各类鲜活题材发布与此,学习交流,共同进步。采编邮箱:sxrbsjz@126.com,公众微信:Asxsjz,主编微信:kingbackL,合作电话:0351-4281495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