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缸村里的“伍工队”丨No.310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缸村里的“伍工队”丨No.310
山西省壶关县石门村是北方地区著名的制缸村,几乎全村的老人都会制缸,以制缸为生已有几千年的历史。1958年出生的秦书云,更是石门村的制缸能人,祖传技艺,代代做缸。从1980年起,他组织了5个人的团队,36年来,走遍了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十几个县市做缸,每年要离家在外地和缸打交道250多天,每年做缸约3000多个,截止目前他们一共做缸约11万个。他们5人一直在一起打工,所以谈笑中他们自称是制缸的“伍工队”。制缸工艺没有吃苦耐劳精神是支撑不下去的,现代的年轻人都敬而远之,但老秦的“伍工队”却仍然在“缸”,五人中最小的年龄也已经五十多岁了。(■山西新闻网特约摄影师:南志平 胡波)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缸村里的“伍工队”丨No.310
“伍工队”在工房里的合影,眼睛最大的哪一位便是老秦。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缸村里的“伍工队”丨No.310
他们的宿舍就在工房的隔壁,住在土崖上掏的洞里。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缸村里的“伍工队”丨No.310
宿舍很乱,电视机和象棋是他们的娱乐设施。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缸村里的“伍工队”丨No.310
干土是制缸原料,工人正在粉碎拉来的干土原矿。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缸村里的“伍工队”丨No.310
制缸的泥很讲究,除了粉碎原料、配料、加水搅拌和醒泥外,还需要像揉面一样,反复揉搓制作成泥条。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缸村里的“伍工队”丨No.310
随着托盘的旋转,黄泥在老秦的手里一会就变成了一个漂亮物件。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缸村里的“伍工队”丨No.310
老秦在认真的制作缸坯。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缸村里的“伍工队”丨No.310
泥坯的下段成型后,要抬出去晾晒,腾出托架。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缸村里的“伍工队”丨No.310
制缸的场地在一座崖壁下面,工房就在旁边的土窑洞里。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缸村里的“伍工队”丨No.310
泥坯完成后在晾晒时需要及时修型强化。他们用专用工具均匀的拍打缸体,坯如果干了就不能进行修型了。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缸村里的“伍工队”丨No.310
在装窑时,缸与缸之间距离要均匀,每排要整齐、垂直,这样才能保证烧制的品质,规整时要用到专门用来支撑的垫块。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缸村里的“伍工队”丨No.310
夏天,窑里很闷热,工人们个个都汗流浃背,每装几个缸都需要喘息一下。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缸村里的“伍工队”丨No.310
外面的场地有限,又怕下雨,缸需要窑洞存放,用来储存的窑很深,像地道一样。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缸村里的“伍工队”丨No.310
由于装窑工作量大,又要把百十斤的缸摞到十几米高,装窑时需要十几个人力才能完成。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缸村里的“伍工队”丨No.310
做缸是个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要和泥、水、火打交道,环境差,又特别艰苦。制缸从选料开始到烧制成品要20余道工序。他们制作的十几个种类的缸,最重的缸每个要达到100多公斤。大缸很重很滑,又没有抓的部位,大家搬运时都用上了洪荒之力。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缸村里的“伍工队”丨No.310
烧缸的窑低出地面很多,这样装窑出窑会方便一些。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缸村里的“伍工队”丨No.310
一个工人把还热的缸拉去装烧制的窑,这道工序被称为“到窑”。烘缸坯的窑里还很热,有60多度,工人把汗留在窑里,把缸拉出去。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缸村里的“伍工队”丨No.310
他们在太阳底下作业,被阳光炙烤的感觉常人难以忍受。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缸村里的“伍工队”丨No.310
《山西新闻网视觉志》,是山西省最受关注的原创图片新闻发布平台,由山西新闻网视觉部具体运营。山西新闻网视觉部记者与旗下遍布全省各地的近200名本网持证特约摄影师不定期将各类鲜活题材发布与此,学习交流,共同进步。采编邮箱:sxrbsjz@126.com,公众微信:Asxsjz,主编微信:kingbackL,合作电话:0351-4281495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