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窖里的编织行当|No.307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地窖里的编织行当|No.307
山西省洪洞县韩家庄,传说是舜王继母韩氏的娘家。这里是山西有名的簸箕之乡,簸箕生产始于上古,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韩生锁,1957年出生,从他记事起,他就和簸箕打交道,祖辈都从事簸箕的编织。如今他育有两男一女,现都已成家,但由于吃苦费力收入低,都不愿继承簸箕行当。老韩家有13亩地,另种有几亩白柳,农闲时编编簸箕,挣点零花钱。老韩说:“现在用簸箕的人少了,编簸箕的更少了,也许哪一天就见不到了。”(■山西新闻网特约摄影师:南志平 胡波)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地窖里的编织行当|No.307
老韩把这两天编织的簸箕拿上去,为节约地窖地面空间,梯子竖得很陡,爬起来很吃力。韩家庄生产的簸箕是纯手工编织的物件,因其原材料是白柳,编织环境必须阴湿、避光、无风。为满足生产要求,地处北方的韩家庄就地挖出5米深,6米直径的工房(当地称为地窨)。地窖里干活的活计,祖祖辈辈从事编织行当,一代一代延续至今,为大半个中国生产了不计其数的“宝贝”。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地窖里的编织行当|No.307
云里钻出来的太阳突然从地窖口照进光来,正好照在一位老人的簸箕上。由于地窖口小,外面又有树遮挡,即便在晴天,阳光进来的时候也很少。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地窖里的编织行当|No.307
他家的院里铺满了柳条。剥了皮的柳条,必须晒干才能保持白洁。老韩在太阳底下翻动着柳条。他说:“这一批干了,才敢收割第二批,但愿天气能多晴朗几天。”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地窖里的编织行当|No.307
做柳线时需要将柳条一分为三。夏天5米深的地窖闷热又潮湿,在里面呆一会就浑身冒汗,老韩只好光着背干活。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地窖里的编织行当|No.307
制作柳线时,需要把柳条削的足够匀称和轻薄。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地窖里的编织行当|No.307
老韩在家休息时就看看电视。天气很热,老伴劝他多喝点水,老韩说:“下窖干活的时候不敢喝水,因为出入地窖不方便。”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地窖里的编织行当|No.307
地窖口很小,大点的簸箕出来也很困难。地窖口盖了塑料布防止下雨。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地窖里的编织行当|No.307
地窖是好几家合伙出资打出来的,里边除了摆放梯子、水缸和一些必要原材料外,只能容纳四五个人干活。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地窖里的编织行当|No.307
地窖的墙上挂了很多的东西,墻洞里是用来放编织工具的。簸箕制作流程其实很复杂,大体来说需要有十几道工序。从采条开始,脱皮、干条、泡条、整条、装底(茬坯)、安舌、成型、补角、打柳线、缠边、上龙脊等,需要制作的工具也有十几种,即便手艺娴熟的老工匠一天也只能编一两个。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地窖里的编织行当|No.307
地窖的顶部由树干、树枝搭盖,梯子直顶在出口。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地窖里的编织行当|No.307
地窖里有一口水缸,在编织时有些柳条湿度不够,需要再淋淋水。由于潮湿,这里滋生了不少蚊子。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地窖里的编织行当|No.307
大家各干各的活,都顾不上说话。在地窖里干活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休息的档口,抽着烟的老韩想着自己的事情。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地窖里的编织行当|No.307
扛着柳条老韩在地里艰难的走着,幸运的是白柳地离家还不算远。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地窖里的编织行当|No.307
拉裂的柳条轻轻用力,皮就完全脱落了,老韩说:“八月份采条最好,皮好脱、省力、条白。”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地窖里的编织行当|No.307
给柳舌刨面需要两手放平,使用铁镰时用力要果断均匀。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地窖里的编织行当|No.307
老韩在给柳条拉皮,车后面竖了两根并列的钢筋,缝隙有角度,把柳条放上去,无论粗细都可以把皮拉裂。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地窖里的编织行当|No.307
老韩在自家地里剪条,白柳是专门为生产簸箕种的,生长过程中需要打些农药,否则虫子把叶子吃光就长不起来了。老韩说:“今年的条长势还不错。”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地窖里的编织行当|No.307
脱皮后的柳条被统一晒干成捆储存。柳条在编织前,需要提前几个小时放在水里浸泡,然后捞出,让水分慢慢浸润到柳条里,让其变得松软。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地窖里的编织行当|No.307
这是老韩两个多月的成果,老韩做的簸箕不撒粮食和簸物,窝深、掌平、周正、好看、结实,因此远近闻名。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地窖里的编织行当|No.307
《山西新闻网视觉志》,是山西省最受关注的原创图片新闻发布平台,由山西新闻网视觉部具体运营。山西新闻网视觉部记者与旗下遍布全省各地的近200名本网持证特约摄影师不定期将各类鲜活题材发布与此,学习交流,共同进步。采编邮箱:sxrbsjz@126.com,公众微信:Asxsjz,主编微信:kingbackL,合作电话:0351-4281495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