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老人和他40年的磨刀故事|No.290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老人和他40年的磨刀故事|No.290
“磨剪子嘞,戗菜刀……”65岁的刘师傅伴着自己的吆喝声穿过大街小巷。他推着老式自行车,车筐里放着砂轮机,后座上绑着一条板凳,板凳上用铁丝捆着磨刀石。四十年来,他带着这身“装备”走遍阳泉盂县的大街小巷。磨刀曾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老手艺走向没落,磨剪子标志性的唱腔吆喝也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刘师傅说:“我干这个行当四十个年头了,见证了社会的发展,我们这些老手艺却越来越难干了。”(■山西新闻网特约摄影师:赵五明)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老人和他40年的磨刀故事|No.290
刘师傅进入一户人家,卸下装备准备开工。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老人和他40年的磨刀故事|No.290
刘师傅很爱和大家唠嗑,他说:“现在家里都用的是不锈钢刀,不像以前的铁刀一样容易磨损了。现在来磨菜刀的都是年长一点的人,年轻人见刀钝了,就换新的。”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老人和他40年的磨刀故事|No.290
干活的时候总会有人给他端上一杯水,他说:“每喝一口心里就感到热呼呼的。”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老人和他40年的磨刀故事|No.290
刘师傅干的很敬业,磨刀的每道工序都一丝不苟。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老人和他40年的磨刀故事|No.290
老人笑着说:“磨剪刀这一行是无本生意,不需要什么投资,也不需要多高深的技术。但要想磨得好,也得学习个一年半载。”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老人和他40年的磨刀故事|No.290
安顿好地方后,他用皮环缚住刀尾并蹬在脚下固定。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老人和他40年的磨刀故事|No.290
老人说磨刀的坐姿也很重要。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老人和他40年的磨刀故事|No.290
“要想磨得好,首先要懂得怎么开磨,这是一个有经验的磨刀工必须具备的,否则不仅磨不光亮,还磨不锋利,以后也就难挣饭吃了。”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老人和他40年的磨刀故事|No.290
刃开过后,他拿出一块中间凹陷的磨刀石,不紧不慢地磨了起来。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老人和他40年的磨刀故事|No.290
刘师傅干累了就吸口儿烟再干活。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老人和他40年的磨刀故事|No.290
刘师傅说:“现在磨刀的越来越少,顾客也都是老熟人介绍的,磨一把大剪刀也就五六块钱,中等的剪刀两三块,再小一点的纱剪只需五六毛钱,算下来一个月挣不下几个钱。”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老人和他40年的磨刀故事|No.290
窄凳的一端装着一盘砂轮,手柄一转便迸发出火星。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老人和他40年的磨刀故事|No.290
老人工作起来很专注。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老人和他40年的磨刀故事|No.290
磨了一阵后,他便斜眼看一看刃口,并用手指在刃上摸摸。“看来已经锋利了。”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老人和他40年的磨刀故事|No.290
每磨完一把刀,他总要拿来刮刮头发试试刀刃,自己验收了以后才放心交货。老人说:“真正的快刀能削断头发。”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老人和他40年的磨刀故事|No.290
长期的试刀让他的后脑勺留下一大片痕迹。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老人和他40年的磨刀故事|No.290
磨一把刀很费力,汗水浸透了他的衣服。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老人和他40年的磨刀故事|No.290
老人数着手里的钱说:“今天的生意还算好,挣了有二十多块。”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老人和他40年的磨刀故事|No.290
刘师傅的午餐很简单,一个饼子足以充饥。老人看上去牙口不太好,吃起来有些费力。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老人和他40年的磨刀故事|No.290
一辆自行车、一个板凳就承载了磨剪人的全部生活。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老人和他40年的磨刀故事|No.290
阳光逐渐倾斜,刘师傅的影子被慢慢拉长。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让过去的老手艺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老人和他40年的磨刀故事|No.290
《山西新闻网视觉志》,是山西省最受关注的原创图片新闻发布平台,由山西新闻网视觉部具体运营。山西新闻网视觉部记者与旗下遍布全省各地的近200名本网持证特约摄影师不定期将各类鲜活题材发布与此,学习交流,共同进步。采编邮箱:sxrbsjz@126.com,公众微信:Asxsjz,主编微信:kingbackL,合作电话:0351-4281495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