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器伉俪的泥火情丨No.268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砂器伉俪的泥火情丨No.268
砂器作为晋北地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广大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它以物美价廉,用途广泛而深受百姓欢迎。过去,山西忻州地区的五台、定襄、保德等地都有砂锅制作的历史,并且堪称一绝。长期以来,这里也因此出现了一大批以制售泥货为生的家族。如今,晋北地区的老百姓还保留着用砂锅做饭的习惯,这里砂器作为传统手工艺品,传承着历史,也为当地文化增添了厚重的色彩。随着社会发展,久负盛名的砂器制作工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曾经辉煌的产业,也已成为历史的见证。山西定襄智村的郭亮根、董慧英夫妇是晋北砂器制作工艺的典型传承代表,一盘土炕,一架简易的环保型小炉,二副勤劳的双手,支撑起这个家及千百年来砂器的传承制作。(■山西新闻网特约摄影师:侯晋帅)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砂器伉俪的泥火情丨No.268
老郭对每件砂坯要求非常严格,不平、不圆、有眼、有裂纹的坯件老郭一概不要。图为老郭在检查砂坯的边缘。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砂器伉俪的泥火情丨No.268
董慧英,老郭爱人,跟着老郭烧了近二十年砂器。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砂器伉俪的泥火情丨No.268
火炕上正在烘烤的砂坯,这盘土炕,冬夏温度要恒温,火炕的作用是对砂器进行烘干。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砂器伉俪的泥火情丨No.268
烘烤也是一项很繁琐的工作程序,白天黑夜要不停地对每件砂器进行翻烘,这样经过三到四天,才能使全部砂器烘干,达到烧制的要求。图为董慧英在翻烤砂器。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砂器伉俪的泥火情丨No.268
在转动的砂器盘上,老郭这双灵巧的双手似在弹奏,又似在跳舞。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砂器伉俪的泥火情丨No.268
对每件砂坯的材料进行量化,以保证砂器的均匀。图为董慧英在称重一个砂坯泥团的重量。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砂器伉俪的泥火情丨No.268
这满炕的砂坯需要老郭夫妇双手好几天的辛苦。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砂器伉俪的泥火情丨No.268
现在,很多晋北地区的老百姓还遗留着用这种砂锅做饭、炖肉、熬菜的习惯。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砂器伉俪的泥火情丨No.268
烘干已经完成,老郭夫妇准备把炕上的砂锅搬到院子里进行烧制。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砂器伉俪的泥火情丨No.268
夫妻二人在烧制砂锅的整个环节中,配合紧密,且时间安排巧妙,这是长期以来协作的结果。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砂器伉俪的泥火情丨No.268
夫妻二人在往烧制的砂炉上安放砂坯。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砂器伉俪的泥火情丨No.268
进行入炉前最后的检查与翻烤。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砂器伉俪的泥火情丨No.268
郭亮根在对砂坯进行最后的检查。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砂器伉俪的泥火情丨No.268
待入炉的砂坯。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砂器伉俪的泥火情丨No.268
砂器烧制中,这样的砂器烧制一般需要二十分钟到半个小时,火候的掌握是关键,煤的品质也会对砂器烧制产生重要的影响。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砂器伉俪的泥火情丨No.268
在烧制的二十几分钟时间里,郭亮根夫妇也不得闲,爱人董慧英在捆制上一轮烧好的成品,郭亮根则会对下一轮烧制的砂坯进行整理。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砂器伉俪的泥火情丨No.268
砂器出炉,郭亮根一个一个把烧好的砂器挑到一个密闭的容器内,进行冷却。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砂器伉俪的泥火情丨No.268
刚出炉的砂锅。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砂器伉俪的泥火情丨No.268
刚出炉的砂锅。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砂器伉俪的泥火情丨No.268
夫妻分工合作,紧密有序。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砂器伉俪的泥火情丨No.268
在业余时间,董慧英还会看看微信。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砂器伉俪的泥火情丨No.268
老郭在村里是热闹人,同村的朋友们经常要来串门,正月的老郭夫妇二人在忙碌捏砂锅,好友们已在另外的炕上玩起了纸牌。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砂器伉俪的泥火情丨No.268
老郭的电话又响起来,原平的客户要1000个中号砂锅,老郭满口承应下来正月底可以提货。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砂器伉俪的泥火情丨No.268
《山西新闻网视觉志》,是山西省最受关注的原创图片新闻发布平台,由山西新闻网视觉部具体运营。山西新闻网视觉部记者与旗下遍布全省各地的100名本网持证特约摄影师不定期将各类鲜活题材发布与此,学习交流,共同进步。采编邮箱:sxrbsjz@126.com,公众微信:Asxsjz,主编微信:kingbackL,合作电话:0351-4281495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