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艺人和她的碗碗腔皮影戏|No.266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艺人和她的碗碗腔皮影戏|No.266
刘秀珍,1950年出生,家住山西临汾侯马市。今年虽已66岁了,但还在为非物质文化——碗碗腔皮影戏传承努力奔波着,她带领着“侯马碗碗腔皮影剧团”走村入户,在学校、街头、公园、广场为人们带来欢乐。在弘扬地方文化的同时,也让碗碗腔皮影戏的浓浓的情节感动了观众的心。 (■山西新闻网特约摄影师:胡波 南志平 杨立国)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艺人和她的碗碗腔皮影戏|No.266
1973年她参加了由廉振华老师发起的侯马皮影戏剧团,1984年的时候,剧团由于多种而原因解体。刘秀珍迫于生活,曾当过保母、打扫过卫生,后又到一家企业打工。1999年她在爱人的支持下,自筹资金近10万元,逐步组建起了碗碗腔皮影剧团。为节省费用,她和爱人自己做乐器,自己画布景,自己编剧本。剧团最多时人数达到10人。多年来剧团正式演出了100多场。她创作的“三打白骨精”和整理改编的“昭君出塞”剧目以及唱腔音乐,荣获了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艺人和她的碗碗腔皮影戏|No.266
“共和国功勋艺术家”廉振华老师今年已92岁高龄。图中,他正在家中为刘秀珍做指导。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艺人和她的碗碗腔皮影戏|No.266
她已经数不清写过多少文稿了,近两年的文稿已经堆满了整个桌子。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艺人和她的碗碗腔皮影戏|No.266
这个地下室就是他们的排练场。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艺人和她的碗碗腔皮影戏|No.266
她是编剧、导演、演员、乐手,同时又是剧务。演出前每一个字、每一段唱词他都会认真推敲。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艺人和她的碗碗腔皮影戏|No.266
排练时刘秀珍教的很仔细,要求大家反复的练习。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艺人和她的碗碗腔皮影戏|No.266
尽管邻居们很支持她,但在家里排练要选好时间,选择低音器乐,声音动作要小,以免打扰到四邻。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艺人和她的碗碗腔皮影戏|No.266
刘秀珍和老伴正在研究道具。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艺人和她的碗碗腔皮影戏|No.266
出门演出时,刘秀珍的老伴帮着拿乐器。这些乐器都是他们自己制作的。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艺人和她的碗碗腔皮影戏|No.266
刘秀珍小心翼翼的拿着道具“轿“下楼。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艺人和她的碗碗腔皮影戏|No.266
为节省费用,演出时使用的交通工具是一个电动小三轮车。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艺人和她的碗碗腔皮影戏|No.266
剧团正在为演出搭台准备。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艺人和她的碗碗腔皮影戏|No.266
冬天的时候,他们要在室外零下十多度的环境里化妆。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艺人和她的碗碗腔皮影戏|No.266
刘秀珍的老伴在认真清点、检查道具。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艺人和她的碗碗腔皮影戏|No.266
一个参加社火表演的老人爬到窑洞顶上看她们排练皮影。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艺人和她的碗碗腔皮影戏|No.266
大年初二,刘秀珍在乡宁县云丘山塔尔村为乡亲们表演。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艺人和她的碗碗腔皮影戏|No.266
碗碗腔皮影戏演出现场。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艺人和她的碗碗腔皮影戏|No.266
刘秀珍和老伴在演皮影的时候,女儿就在后边认真的学,她希望女儿能接她的班,将这一技艺传承下去。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艺人和她的碗碗腔皮影戏|No.266
皮影戏演出现场,几个孩子紧贴到舞台前好奇的看着。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艺人和她的碗碗腔皮影戏|No.266
他们在红卫厂家属院为放假的孩子们表演。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艺人和她的碗碗腔皮影戏|No.266
一包榨菜、一个烧饼就是一顿饭。虽然有些艰苦,但她觉得很满足和幸福。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艺人和她的碗碗腔皮影戏|No.266
在皮影戏的演出现场,前台后台都围满了观众。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艺人和她的碗碗腔皮影戏|No.266
他们在塔尔村的演出现场。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艺人和她的碗碗腔皮影戏|No.266
冬夜的晚上气温很低,但演出现场还是吸引了很多不同年龄的观众。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艺人和她的碗碗腔皮影戏|No.266
刘秀珍多年来获得了很多的荣誉,但她依然努力工作在皮影艺术的一线。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六旬艺人和她的碗碗腔皮影戏|No.266
《山西新闻网视觉志》,是山西省最受关注的原创图片新闻发布平台,由山西新闻网视觉部具体运营。山西新闻网视觉部记者与旗下遍布全省各地的100名本网持证特约摄影师不定期将各类鲜活题材发布与此,学习交流,共同进步。采编邮箱:sxrbsjz@126.com,公众微信:Asxsjz,主编微信:kingbackL,合作电话:0351-4281495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