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艺人刘七丨No.254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面塑艺人刘七丨No.254
刘七,今年60岁,山西襄汾县西贾乡万东毛村人。家中弟兄八个,他排第七。他13岁便开始拜师学习面塑手艺,40多年来主要靠面艺维持生计,他有两个孩子,如今都在外地打工,老伴前几年离他西去,他一个人在老房子里过着孤独艰苦的生活。刘七每天都要骑上车子,走街串户,风餐露宿,顶风冒雪的去集市庙会上捏面人,这项手工艺既苦又累,但一个面人只能卖10元左右。虽然当地政府正在为此申报非遗项目,但由于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习,面塑面临失传的局面。(■山西新闻网特约摄影师:南志平 胡波)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面塑艺人刘七丨No.254
制作面塑的第一道工序是要烧水做面团。刘七在一口大铁锅里加上水,点火后一手添柴火,一手摇动风机。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面塑艺人刘七丨No.254
在院子里拿柴火时,碰到了前来串门的六哥。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面塑艺人刘七丨No.254
面粉倒进锅里后,要不停的搅动。做出的面团不能硬不能软,只有硬度适合的面团才能成为面塑的原料。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面塑艺人刘七丨No.254
刘七把面团分成五份,每一份都要加入不同颜料,然后进行反复揉搓,老人说:“现在的染料比以前艳丽了许多,但黑色的好染料难买。用了不好的染料面人会变色,放不住。”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面塑艺人刘七丨No.254
做好彩色面团,老人点起一支烟。老人说:“今年是猴年,猴子要的人多。形象要有新的变化,还要和在师傅那里学的基础上有所不同、更进一步。”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面塑艺人刘七丨No.254
面人需要一支小棍做手柄,老人的专用手袋里装满了选好高粱杆段。高粱杆使用前还需要修理。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面塑艺人刘七丨No.254
做面人用的小工具很多,这些工具材料有木头、铁、竹子、塑料,甚至还有用骨头做的。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面塑艺人刘七丨No.254
转眼间,一个《姜太公钓鱼》的面人在老人熟练的操作下凌空出现。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面塑艺人刘七丨No.254
老人居住的土房很小,仅有十多平米,据老人听上辈讲,这间土房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冬天,炕上便成了老人创作的场地。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面塑艺人刘七丨No.254
刘七推上摩托车准备出门,车上的小木箱收纳了做面人的全部家当。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面塑艺人刘七丨No.254
院子暂时留给六哥照看,两人挥手人告别。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面塑艺人刘七丨No.254
刘七出村去集市的路上要经过一个水库。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面塑艺人刘七丨No.254
老人在乡里街道上的一个店铺门前“安营扎寨”。箱子放在一个铁架上,他则坐在了铁架的另一头。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面塑艺人刘七丨No.254
一位大姐高兴的买了一个面人,老人收获了今天的第一单。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面塑艺人刘七丨No.254
几个孩子围过来观看正在做面人的刘七。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面塑艺人刘七丨No.254
一名小女孩看上了其中的一个面人。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面塑艺人刘七丨No.254
小女孩买完后仍然不舍得离开,认真的观看正在创作的刘七。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面塑艺人刘七丨No.254
虽然天气很冷,但是老人创作得很投入,仿佛在和他手中的“孙猴”交流。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面塑艺人刘七丨No.254
刘七的面塑多以人物和动物为主,他的顾客除了一些特定人群外,主要是孩子。一名在老人身边关注了好长时间的年轻人,最后买下了一个面人插在了自己的摩托车上。由于这项手工艺既苦又累,所以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习,现在面临着失传的局面。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面塑艺人刘七丨No.254
《山西新闻网视觉志》,是山西省最受关注的原创图片新闻发布平台,由山西新闻网视觉部具体运营。山西新闻网视觉部记者与旗下遍布全省各地的100名本网持证特约摄影师不定期将各类鲜活题材发布与此,学习交流,共同进步。采编邮箱:sxrbsjz@126.com,公众微信:Asxsjz,主编微信:kingbackL,合作电话:0351-4281495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