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延安走出的“红孩儿”|No.236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从延安走出的“红孩儿”|No.236
王巧莲,82岁,现居住在我省孝义市,12岁就随父亲到达延安,接受革命的洗礼,是名副其实的“红孩儿”。14岁当兵入伍,从解放太原战役的部队宣传员、卫生员当起,过黄河解放大西北、挺进西南、进入甘肃,并于1952年赴朝参战。作为一名军人,王巧莲九死一生多次历险。1949年在部队急行军途中,碰坏右眼落下残疾,导致右眼失明。1956年转业,成为了一名医护工作者,有一万多个孩子经过她的双手呱呱落地。王大娘说:“我一辈子行医救人,坚守一条原则就是爱国爱家,心好命长,多想着别人的好,多做善事,多活几年,是自己的幸福,也是留给儿女们最大的福分。”(■山西新闻网特约摄影师:孙燕)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从延安走出的“红孩儿”|No.236
王大娘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抗战老兵,父亲是负责吕梁到延安运送物资的大队长,12岁那年,父亲从老家把她带到了延安。刚走进部队时,王大娘只是一名部队服装厂纺织工人,1948年4月跟随部队参加解放太原战役时,成为一名部队宣传员,1949年开始从事部队卫生员工作。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从延安走出的“红孩儿”|No.236
带给王巧莲大娘最大的伤痛莫过于1949年进军大西北途中,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山里的荆棘划伤了她的右眼,在血流不止的情况下只能做简单包扎,继续随军前行,不久眼睛便失明了。一直等到1954年,才由苏联专家做了眼球摘除手术。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从延安走出的“红孩儿”|No.236
进军西北的途中,因为王大娘的负伤,部队曾经要给她残废军人待遇,但是她想到国家还很困难,婉拒了组织的好意,只保留了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发给她的人民功臣纪念章。在王大娘的军旅生涯中还获得了诸多荣誉勋章。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从延安走出的“红孩儿”|No.236
困难时期省吃俭用,好多生活必需品也需要凭票购买,现如今,王大娘还保存着当年没有舍得花完的粮票。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从延安走出的“红孩儿”|No.236
1954年11月,王巧莲大娘所在的部队集体转业,在汾阳卫校经过两年的学习后,便转业到我省汾阳医院,成为一名正式医生。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从延安走出的“红孩儿”|No.236
1956年转业直到1993年离休,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王大娘治疗过不计其数的患者,并有一万多个孩子经过她的双手呱呱落地。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从延安走出的“红孩儿”|No.236
王大娘的丈夫是一位1937年入伍的抗战老兵,1951年两人结婚后,牵手近50年,膝下育有五个孩子。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从延安走出的“红孩儿”|No.236
离休后的王大娘赋闲在家,精神矍铄,虽育有五个孩子,但坚持一个人独立生活。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从延安走出的“红孩儿”|No.236
大娘独自一人居住。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从延安走出的“红孩儿”|No.236
已过耄耋之年的王大娘依然习惯每天读书。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从延安走出的“红孩儿”|No.236
王大娘自己动手,利用废旧包装箱,每年春季在门外阳台上种植些新鲜绿色蔬菜,自己吃不完就采下来送给邻居们。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从延安走出的“红孩儿”|No.236
王大娘自己亲手种的菜。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从延安走出的“红孩儿”|No.236
观看电视新闻,关注国家大事,已经成为大娘的习惯。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从延安走出的“红孩儿”|No.236
大娘的兵役证。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从延安走出的“红孩儿”|No.236
采访结束时,大娘热情的送客,脸上挂满幸福灿烂的笑容。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从延安走出的“红孩儿”|No.236
《山西新闻网视觉志》,是山西省最受关注的原创图片新闻发布平台,由山西新闻网视觉部具体运营。山西新闻网视觉部记者与旗下遍布全省各地的100名本网持证特约摄影师不定期将各类鲜活题材发布与此,学习交流,共同进步。采编邮箱:sxrbsjz@126.com,公众微信:Asxsjz,主编微信:kingbackL,合作电话:0351-4281495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