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产业促就业 巧手“绣”出致富路|No.1538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文创产业促就业 巧手“绣”出致富路|No.1538
近日,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赵康太平绣球文化产业园内一派忙碌的景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平绣球” 代表性传承人刘云芳正和当地农家妇女围坐在一起手工精心制作特色文创产品“太平绣球”,传播传承非遗文化,共享产业发展成果。(■山西新闻特约摄影师:李现俊)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文创产业促就业 巧手“绣”出致富路|No.1538
太平绣球的历史,如一条蜿蜒流淌的长河,穿越千年时光,在襄汾县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作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太平绣球的起源可追溯至千余年前,其发展历程与当地的民俗风情、历史变迁紧密相连。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文创产业促就业 巧手“绣”出致富路|No.1538
在古代,太平绣球最初并非单纯的装饰品,而是承载着人们的美好愿景。据当地老人回忆,早在唐宋时期,太平绣球就已在民间流传。当时,女子出嫁时,母亲会亲手缝制绣球作为陪嫁,绣球内填充的香料草药不仅能驱虫避秽,更寓意着女儿婚后生活平安顺遂、芳香美满。在节庆时节,人们也会制作绣球相互赠送,传递祝福与情谊。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文创产业促就业 巧手“绣”出致富路|No.1538
经千年传承,太平绣球的制作工艺在岁月的打磨中愈发精湛。它由12片精致的花瓣精心拼接并缝合而成,每一片花瓣的制作都凝聚着制作者的心血。从布料的选择到纹样的设计,从彩线的刺绣到花瓣的拼接,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讲究。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文创产业促就业 巧手“绣”出致富路|No.1538
布料通常选用质地柔软且耐用的绸缎或棉布,颜色的搭配也极具深意。红色象征着喜庆与吉祥,蓝色代表着宁静与祥和,绿色寓意着生机与活力,不同颜色的组合展现出丰富的视觉效果。纹样的设计更是包罗万象,有象征富贵的牡丹,有代表吉祥的凤凰,有寓意长寿的松柏,还有体现生活气息的花鸟鱼虫等。这些纹样并非随意绘制,而是通过一针一线的刺绣呈现,或细腻精巧,或粗犷大气,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文创产业促就业 巧手“绣”出致富路|No.1538
内部填充的香料草药是太平绣球的一大特色,也是其深受喜爱的重要原因。这些香料草药多采自当地的山野,如艾草、薄荷、丁香、白芷等,经过晾晒、研磨后混合在一起。填充了香料草药的绣球,不仅散发着清新宜人的香气,还具有驱虫、提神、净化空气等功效。在炎热的夏季,将绣球挂在室内,能带来阵阵清凉。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文创产业促就业 巧手“绣”出致富路|No.1538
作为 “太平绣球”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刘云芳从小就对太平绣球有着特殊的感情。她的祖母和母亲都是制作太平绣球的能手,在家庭的熏陶下,她自幼便跟随长辈学习制作技艺。从简单的穿针引线到复杂的纹样刺绣,从花瓣的拼接缝合到香料草药的调配,刘云芳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逐渐掌握了太平绣球制作的全部技艺。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文创产业促就业 巧手“绣”出致富路|No.1538
在政府的支持下,刘云芳开始尝试将太平绣球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开发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创产品。她在保留传统工艺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太平绣球的款式和功能进行创新。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带动更多人参与到太平绣球的制作中来,刘云芳萌生了创办专业合作社的想法。2018 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太平绣球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合作社以 “传承非遗文化,带动妇女就业” 为宗旨,组织当地的农家妇女进行太平绣球制作技能培训。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文创产业促就业 巧手“绣”出致富路|No.1538
随着太平绣球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市场需求也日益增长。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品牌影响力,当地政府决定建设太平绣球文化产业园。2020年,赵康太平绣球文化产业园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产业园集生产、展示、培训、销售、旅游体验于一体,成为太平绣球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文创产业促就业 巧手“绣”出致富路|No.1538
近年来,当地通过创办专业合作社和文化产业园区,组织开展手工技能培训,发展传统文创产品,把“太平绣球”打造成了年产值近百万元的文化产业,有效带动了当地20余名农家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文创产业促就业 巧手“绣”出致富路|No.1538
《山西新闻网视觉志》,是山西省最受关注的原创图片新闻发布平台,由山西新闻网视觉部具体运营。山西新闻网视觉部记者与旗下遍布全省各地的近200名本网持证特约摄影师不定期将各类鲜活题材发布与此,学习交流,共同进步。采编邮箱:sxrbsjz@126.com,公众微信:Asxsjz,主编微信:kingbackL,合作电话:0351-4281495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