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闹元宵 大旗社火舞精神|No.1467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非遗传承闹元宵 大旗社火舞精神|No.1467
南头大旗社火,作为白家庄镇一颗璀璨的民间艺术明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表演风格,历经数百年的岁月洗礼,依旧闪耀着迷人的光芒,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与尊崇。(■山西新闻网特约摄影师:卢俊华)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非遗传承闹元宵 大旗社火舞精神|No.1467
这一源自明朝、盛行于清代的民间文艺形式,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更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融合与传承的生动体现。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非遗传承闹元宵 大旗社火舞精神|No.1467
据五台县南头大旗社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福双介绍,南头大旗社火,亦称盔甲社火,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朝,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悠久历史。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非遗传承闹元宵 大旗社火舞精神|No.1467
它讲述的是一段关于明朝大将常玉春、徐达、郭英等人护送建文帝朱允炆回朝途中的传奇故事。相传,当一行人行至鄱阳湖畔的“马江渡”时,突遭陈友仁、陈友亮、陈遂等人的伏击,双方在这片水域旁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这一历史事件成为了南头大旗社火表演的核心内容。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非遗传承闹元宵 大旗社火舞精神|No.1467
在表演阵容上,南头大旗社火精心设计了前五将与后五将的角色配置。前五将由常玉春、徐达以及虚构的护送小主朱允炆的重要将领组成,而后五将则包括了陈友仁、陈友亮、陈遂等敌对势力的将领。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非遗传承闹元宵 大旗社火舞精神|No.1467
整个表演团队共计二十四人,包括十面旗帜的持有者,以及两名探报与两名马童,每个角色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使命与故事线索。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非遗传承闹元宵 大旗社火舞精神|No.1467
人物的脸谱与服饰设计,是南头大旗社火的一大亮点。它们严格遵循历史人物的原型及戏剧传统,通过精细的化妆与服饰搭配,将人物的性格特征与身份地位展现得淋漓尽致。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非遗传承闹元宵 大旗社火舞精神|No.1467
表演时,前五将与后五将各配一名执旗人,随着激昂的锣鼓声,执旗人在表演场中灵活穿梭,帅旗高耸入云,将旗随风翻飞,战马嘶鸣,营造出一种震撼人心的战争氛围。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非遗传承闹元宵 大旗社火舞精神|No.1467
南头大旗社火的表演,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演员们身着真盔真甲,手持实刀实枪,进行单打、对杀、破阵等实战模拟,每一个动作都力求逼真,每一个场景都力求还原历史。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非遗传承闹元宵 大旗社火舞精神|No.1467
在动人心魄的鼓点和唢呐声里,演员们根据各自扮演的角色特点,灵动的身姿闪展腾挪,变化多端的刀枪剑戟上下翻飞,将每位大将的本领和独门绝技展现得淋漓尽致,整个场面惊心动魄、扣人心弦,仿佛将观众带回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古战场。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非遗传承闹元宵 大旗社火舞精神|No.1467
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庆祝方式,南头大旗社火融合了舞蹈的柔美、杂技的惊险、民间音乐的韵律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地方风情。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非遗传承闹元宵 大旗社火舞精神|No.1467
每年正月,当新春的钟声敲响,南头大旗社火的排练与演出便紧锣密鼓地展开,这不仅是对新一年的美好祈愿,更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与传承。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非遗传承闹元宵 大旗社火舞精神|No.1467
据史料记载,晚清年间,南头大旗社火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当地武术大师闫二华、闫生阳等人,结合剧中人物的特点,传授武术技能,使得表演更加贴近实战,更具观赏性。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非遗传承闹元宵 大旗社火舞精神|No.1467
这一传统由刘氏、白氏、王氏、闫氏、边氏、李氏等多家族共同守护,代代相传,直至今天,南头大旗社火依然是当地最负盛名的民间文艺活动,吸引着无数游客与学者前来观赏研究,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传承与创新的重要纽带。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非遗传承闹元宵 大旗社火舞精神|No.1467
《山西新闻网视觉志》,是山西省最受关注的原创图片新闻发布平台,由山西新闻网视觉部具体运营。山西新闻网视觉部记者与旗下遍布全省各地的近200名本网持证特约摄影师不定期将各类鲜活题材发布与此,学习交流,共同进步。采编邮箱:sxrbsjz@126.com,公众微信:Asxsjz,主编微信:kingbackL,合作电话:0351-4281495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