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太平绣球” 迎新年|No.1436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作“太平绣球” 迎新年|No.1436
随着2025新年的临近,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赵康太平绣球文化产业园内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民间艺人正在赶制订单,手工缝制“太平绣球”,满足群众元旦、春节市场需求。 (■山西新闻网特约摄影师:李现俊)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作“太平绣球” 迎新年|No.1436
太平绣球,这项源自晋南临汾市襄汾县(古平阳府太平县)的传统民俗工艺品,自汉朝起便开始流传,历经唐、宋,盛行于明、清。2017年,它被山西省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作“太平绣球” 迎新年|No.1436
“太平绣球”由十二片花瓣相拼接缝合而成,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都是一朵完整的花,其制作全部采用手工缝制,要经过打袼褙、剪圆、固定圆形、包饺子、成型、成品等工序才能制作完成。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作“太平绣球” 迎新年|No.1436
太平绣球的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它是世代劳动民众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符号和特征之一。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作“太平绣球” 迎新年|No.1436
太平绣球不仅外观优美,而且寓意深远。它象征着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份,佩戴者与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睦睦。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作“太平绣球” 迎新年|No.1436
绣球的内饰物包括棉花、香料和药材,不仅具有芳香开窍的功效,还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作“太平绣球” 迎新年|No.1436
刘云芳,80后农家女,系“太平绣球”的第五代传承人。经过多年研究与探索,使“太平绣球”制作工艺得到了进一步传承与发展。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作“太平绣球” 迎新年|No.1436
绣球是襄汾人辈辈相传的手艺,不仅样子漂亮,寓意也十分美好,代表着希望、美满、永恒。刘云芳也从最初的喜欢,慢慢变成了热爱。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作“太平绣球” 迎新年|No.1436
太平绣球的制作技艺含针织、刺绣、雕绘等多种艺术元素,选料考究,手工制作,做工精细。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作“太平绣球” 迎新年|No.1436
太平绣球不仅美观,其制作过程更是充满了艺术性和技术性。每一朵绣球都凝聚了匠人的心血和汗水,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的体现。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作“太平绣球” 迎新年|No.1436
手工绣球承载着古老的工艺与人们的新年愿望,多年来航行在岁月的长河中未曾停歇。它孕育于古老的故事,沉淀在民间的记忆。人们在欣赏这些富有文化感的手工艺品时,也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与亲切感。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作“太平绣球” 迎新年|No.1436
民间艺人们用针线在绣布上勾勒出图案,每一针每一线都恍若在传递着一种温暖的力量。在这股热潮中,绣球成为了许多人家中欢庆新年的重要装饰,也成了送亲友、寄祝福的佳品。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作“太平绣球” 迎新年|No.1436
赵康太平绣球文化产业园为更多热爱传统工艺的年轻人提供了学习与发展的机会。这里不仅拥有绣球制作的工艺,还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让他们体验手工制作的乐趣。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作“太平绣球” 迎新年|No.1436
目前,“太平绣球”已被当地打造成了一个知名的传统文化品牌,形成了年产值百万余元的文化产业,也带动了赵康村及周边村庄近百名农家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随着新年的临近,老百姓的美好愿望将通过一个个缝制精美的绣球传递开来。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作“太平绣球” 迎新年|No.1436
《山西新闻网视觉志》,是山西省最受关注的原创图片新闻发布平台,由山西新闻网视觉部具体运营。山西新闻网视觉部记者与旗下遍布全省各地的近200名本网持证特约摄影师不定期将各类鲜活题材发布与此,学习交流,共同进步。采编邮箱:sxrbsjz@126.com,公众微信:Asxsjz,主编微信:kingbackL,合作电话:0351-4281495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