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传承人梁喜英:指尖艺术绽放新时代光彩|No.1429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面塑传承人梁喜英:指尖艺术绽放新时代光彩|No.1429
寒冬时节,12月8日,阳泉矿区湛蓝的天空下,寒风凛冽。在阳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统面塑传习所内,现年54岁的面塑师傅梁喜英正忙碌着。她从事面塑手工制作已有38年,是阳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项目的代表传承人。(山西新闻网特约摄影师:杜爱清)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面塑传承人梁喜英:指尖艺术绽放新时代光彩|No.1429
梁喜英的面塑技艺精湛,她的代表作品《龙凤呈祥》《鸳鸯戏水》《荷塘月色》在阳泉市文化和旅游局举办的群众文化系列活动“乡土文化能人技艺大赛”及阳泉市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屡获佳绩,分别荣获三等奖、优秀奖等。此外,她的面塑作品《鸿运高照》更是被邯郸市文物博物馆收藏,成为面塑艺术中的瑰宝。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面塑传承人梁喜英:指尖艺术绽放新时代光彩|No.1429
随着网络的普及,梁喜英的面塑作品也走出了阳泉,走向了全国乃至世界。来自北京、天津、陕西、杭州、河北等多个省市的客户通过网络订购她的面花产品。同时,这些精美的面塑作品还远销到美国、加拿大、台湾等国家,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的广泛赞誉。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面塑传承人梁喜英:指尖艺术绽放新时代光彩|No.1429
2024年至今,梁喜英已接待客户订单200余家,年收入达到5万余元。通过这门手艺,她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创收,脸上洋溢着新时代百姓的生活获得感和幸福感。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面塑传承人梁喜英:指尖艺术绽放新时代光彩|No.1429
面塑,这一民间传统手工艺,在梁喜英的手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她介绍,面塑在民间也称花馍,源于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牛羊的习俗,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阳泉地区,每逢年节,人们都有向亲友馈赠面花的习俗,寓意着平安吉利。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面塑传承人梁喜英:指尖艺术绽放新时代光彩|No.1429
梁喜英的面塑制作技艺独到,她选用小麦细粉掺水和面,通过揉、捏、搓、压、挫、滚、碾、剁、拔、按、切、削、刻、蒸、色等多种手工技巧,将一团面塑造出各种有趣的艺术形象。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面塑传承人梁喜英:指尖艺术绽放新时代光彩|No.1429
这些面塑作品不仅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而且色彩鲜艳、味道可口,深受人们的喜爱。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面塑传承人梁喜英:指尖艺术绽放新时代光彩|No.1429
梁喜英的面塑技艺传承自家族。她的奶奶与母亲都是捏制面花的高手,心灵手巧。从小耳濡目染,梁喜英对面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回忆说:“我小时候就爱在我母亲与奶奶跟前儿看她们捏面花,后来自己也能捏个小兔子、剪个小刺猬什么的,每回做出一个小东西来心里就特别开心。”正是这份对面塑的热爱和执着,让她在面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面塑传承人梁喜英:指尖艺术绽放新时代光彩|No.1429
在面塑制作过程中,梁喜英对面粉的选择和和面发酵的技巧都极为讲究。她认为,面筋就像面花的骨骼,做面花必须得有筋有肉才能漂亮。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面塑传承人梁喜英:指尖艺术绽放新时代光彩|No.1429
因此,她选用当年的小麦磨成的面粉,这样制作出来的面花才留有一股麦香气。在和面发酵时,她使用老肥发酵而不用发酵粉,并根据季节的不同调整发酵时间。夏季一般是三到四个小时,冬季则是五到六个小时。面发好后,她会凭手感揣碱,以保证面花的口感和色泽。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面塑传承人梁喜英:指尖艺术绽放新时代光彩|No.1429
上色是花馍制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梁喜英家制作的花馍在上色中完全采用纯天然材料,能够食用。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面塑传承人梁喜英:指尖艺术绽放新时代光彩|No.1429
她选用有色植物如菠菜叶、红曲米粉、仙人掌果粉、南瓜、蝶豆花等作为颜色的来源。这些材料不仅颜色鲜艳、稳定,而且味道也很好。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面塑传承人梁喜英:指尖艺术绽放新时代光彩|No.1429
在染色过程中,梁喜英会根据材料的特性和面塑作品的需求进行综合考虑和选择。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面塑传承人梁喜英:指尖艺术绽放新时代光彩|No.1429
制作面塑作品时,梁喜英的手法娴熟而富有创意。她手中的面团仿佛有了生命,在她的手指间魔术般地变幻着各种形态。她介绍说,生活中所用的任何一件小东西都可以用来做工具,如剪刀、筷子、小梳子、小牙签、叉子等都可以用来押花。在制作过程中,她还会运用轧、拍、拉、盘、捏、切、扎、剪、贴、印等十余种手法来塑造出各种生动的艺术形象。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面塑传承人梁喜英:指尖艺术绽放新时代光彩|No.1429
梁喜英的面塑作品种类繁多、造型各异。有老人过寿的“福禄万代”葫芦造型代表“福禄”,蝴蝶造型代表“福”;还有苹果、寿桃、寿星等造型的“糕花”,这些吉祥的元素组合在一起,寓意着美好的祝愿和祝福。此外,她还会根据客户的需求和喜好来定制面塑作品,如结婚时的“龙凤和合”、生娃的“早出满月”、过年的“连年有余”等。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面塑传承人梁喜英:指尖艺术绽放新时代光彩|No.1429
面塑技艺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梁喜英深知这一点,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面塑传统手工艺文化传承下去。她经常走到学校和社区去教授面塑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门传统手工艺。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她不仅注重技巧的传授,更注重对面塑文化的讲解和传承。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面塑传承人梁喜英:指尖艺术绽放新时代光彩|No.1429
岁末年初,春节的申遗成功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中国人,梁喜英对这项成就感到无比的骄傲。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面塑传承人梁喜英:指尖艺术绽放新时代光彩|No.1429
在即将到来的蛇年春节里,她正在创作“灵蛇纳福”“灵蛇送喜”“蛇跃新程”等面塑作品,以喜迎新年并为三晋人民送去喜庆和祝福。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面塑传承人梁喜英:指尖艺术绽放新时代光彩|No.1429
梁喜英的面塑技艺不仅为她带来了经济上的收益,更为她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成就感。从一堆没有生气的面团到花团锦簇又香又软的面花,这些小小的成就感让她一直坚持下去并将面塑传统手工艺文化传承下去。她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喜爱面塑这门传统手工艺,让它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面塑传承人梁喜英:指尖艺术绽放新时代光彩|No.1429
《山西新闻网视觉志》,是山西省最受关注的原创图片新闻发布平台,由山西新闻网视觉部具体运营。山西新闻网视觉部记者与旗下遍布全省各地的近200名本网持证特约摄影师不定期将各类鲜活题材发布与此,学习交流,共同进步。采编邮箱:sxrbsjz@126.com,公众微信:Asxsjz,主编微信:kingbackL,合作电话:0351-4281495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