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太谷秧歌 领略非遗古韵|No.1373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走进太谷秧歌 领略非遗古韵|No.1373
太谷秧歌又称祁太秧歌,是山西省的传统民间曲艺。太谷秧歌发源于太谷民间,是广泛传唱于晋中一带的民间戏曲,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图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建桃带领演员训练舞台基本功。(■本期摄影:孙泰雁)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走进太谷秧歌 领略非遗古韵|No.1373
太谷秧歌的渊源可追溯到唐代,最初只是太谷民间流行的民歌小调,伴随着农事活动互相传唱。随着宋元时期太谷从商之风渐兴,又时逢几次民族大融合,被太谷商人带出的独具特色的民歌小调与胡笳十八拍等北方游牧民族音乐结合,形成了且歌且舞的“闹秧歌”。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走进太谷秧歌 领略非遗古韵|No.1373
明代后,“闹秧歌”活动分化为以舞蹈为主的“过街秧歌”和以说唱为主的“地秧歌”。清代时,太谷各大商号遍及全国,频繁的商贸往来,促进了文化的交流,逐渐向戏曲化方向发展,开始了自编自演的秧歌剧目。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走进太谷秧歌 领略非遗古韵|No.1373
光绪初年,太谷民间普遍成立了秧歌农余班——“窝儿班”,并以“交社社”的形式在周边地区活动。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走进太谷秧歌 领略非遗古韵|No.1373
太谷秧歌大多取材于民间生活,曲调优美多变,唱腔与道白用太谷方言入韵,极具地域色彩和艺术魅力。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走进太谷秧歌 领略非遗古韵|No.1373
太谷秧歌的唱腔与道白用太谷方言入韵,韵味十足,在乡间俚语中透露出纯真的自然人性之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秧歌艺人。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走进太谷秧歌 领略非遗古韵|No.1373
太谷秧歌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一戏一曲,有剧名可记的300多个剧目有300多个曲调,有的曲调优美,有的节奏紧凑,有的活泼轻快,有的低回委婉。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走进太谷秧歌 领略非遗古韵|No.1373
尤为特殊的是,太谷秧歌的调式变化形态比较复杂,调式交替、转换、综合的方式和手法多种多样。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走进太谷秧歌 领略非遗古韵|No.1373
太谷秧歌的伴奏音乐最初以武场伴奏为主,包括鼓板、马锣、铙钹、铰子、小锣、小钗、木头,后加入云锣、镗锣、镗鼓、战鼓、碰铃等,在鼓板的指挥下,以马锣和铰子为强拍,铙钹和小锣为弱拍交错使用。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走进太谷秧歌 领略非遗古韵|No.1373
后来逐渐加入文场伴奏,包括中音板胡、二胡、大三弦、低胡、唢呐,再后来又引入扬琴、琵琶、笙、笛子等乐器伴奏。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走进太谷秧歌 领略非遗古韵|No.1373
太谷秧歌分生、旦、丑三个行当。生又分文生、武生、老生、须生、娃娃生等;旦又分花旦、青衣、小旦、老旦、彩旦、妖旦等;丑又分小丑和大丑。在表演上,太谷秧歌以载歌载舞为主,包括梢子功、水袖功、髯须功、手绢功等,舞台美术为砌末装置,服装、道具及脸谱基本与晋剧相同。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走进太谷秧歌 领略非遗古韵|No.1373
演员佩戴的各种冠帽传递着戏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等,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走进太谷秧歌 领略非遗古韵|No.1373
近年来,太谷秧歌开展的送戏下乡及文化展演活动,将这项非遗的传承保护、创新发展融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也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关注这一民间戏曲艺术。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走进太谷秧歌 领略非遗古韵|No.1373
太谷秧歌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研究价值,多少年来,一直是我国音乐工作者和民族歌手创作的源泉。随着一批批剧作家和作曲家在太谷采风,使得太谷秧歌《看秧歌》《绣花灯》《送樱桃》等一大批优秀传统剧目得以广为传唱。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走进太谷秧歌 领略非遗古韵|No.1373
《山西新闻网视觉志》,是山西省最受关注的原创图片新闻发布平台,由山西新闻网视觉部具体运营。山西新闻网视觉部记者与旗下遍布全省各地的近200名本网持证特约摄影师不定期将各类鲜活题材发布与此,学习交流,共同进步。采编邮箱:sxrbsjz@126.com,公众微信:Asxsjz,主编微信:kingbackL,合作电话:0351-4281495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