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非遗绛州面塑“话”家国情怀|No.1340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指尖上的非遗绛州面塑“话”家国情怀|No.1340
4月19日,在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千年古城绛州,86岁的非遗绛州面塑(新绛花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文花老人和家人创作防火灾保安全、关爱留守儿童、龙腾盛世等主题的绛州面塑,用“指尖”非遗“捏出”家国情怀。(■本期摄影:高新生)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指尖上的非遗绛州面塑“话”家国情怀|No.1340
据史料记载,绛州面塑源于宋代,是晋南小麦主产地山西省运城市国家级非遗晋南面塑(晋南花馍)一大系列,主要用于人们逢年过节祭祖祈福风调雨顺,婚丧嫁娶、生日祝寿等传统民俗,以人物、动物、花卉、瓜果等造型捏制而成。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指尖上的非遗绛州面塑“话”家国情怀|No.1340
如今多用传统典故讲述中华五千年传统文明史和传统民俗习俗。如“三娘教子”、“八仙庆寿” 等。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指尖上的非遗绛州面塑“话”家国情怀|No.1340
其代表作展示和谐社会现代文明的“八仙庆寿”2011年代表山西省赴京参加文化部“全国百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迎春展示活动”。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指尖上的非遗绛州面塑“话”家国情怀|No.1340
新绛面塑以上等白面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造型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朴实、简练,并富有雅拙的美感。图为86岁非遗绛州面塑省级传承人王文花在精心修饰面塑作品“三娘教子”。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指尖上的非遗绛州面塑“话”家国情怀|No.1340
王文花自幼跟随母亲捏花馍,年轻时就以心灵手巧闻名于十里八乡。在王文花的家中,桌上、柜子上、面板上到处摆满了已经完成的面塑作品,或十二生肖、或历史人物、或飞禽走兽,面塑作品神采各异,栩栩如生。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指尖上的非遗绛州面塑“话”家国情怀|No.1340
为了将这一非遗手工技艺传承下去,女儿受母亲、父亲的熏陶,对面塑制作也乐此不疲,经常在母亲制作面塑时在旁边跟着学。现如今作为家族技艺的传承者,女儿对面塑的热爱越来越浓烈。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指尖上的非遗绛州面塑“话”家国情怀|No.1340
小小的面团几经捏、搓、揉、点、切、刻、划……一件造型精美的面塑作品便栩栩如生地脱手而成,普通的面团摇身一变成为造型独特的艺术品。86岁非遗绛州面塑省级传承人王文花在欣赏自己虎头虎脑的老虎绛州面塑作品。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指尖上的非遗绛州面塑“话”家国情怀|No.1340
新绛面塑有60多个品种,由于受面团软和、发酵所限,所塑之物,只求神似,不求形似,极富观赏性。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指尖上的非遗绛州面塑“话”家国情怀|No.1340
面塑,将面食发扬光大到一个登峰造极的巅峰美。那种美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缩影,也是人们对生活和美好希望的一种赞美、讴歌,更是一种民间面塑文化艺术的最完美体现。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指尖上的非遗绛州面塑“话”家国情怀|No.1340
《山西新闻网视觉志》,是山西省最受关注的原创图片新闻发布平台,由山西新闻网视觉部具体运营。山西新闻网视觉部记者与旗下遍布全省各地的近200名本网持证特约摄影师不定期将各类鲜活题材发布与此,学习交流,共同进步。采编邮箱:sxrbsjz@126.com,公众微信:Asxsjz,主编微信:kingbackL,合作电话:0351-4281495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