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太平绣球” 传承非遗文化|No.1210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作“太平绣球” 传承非遗文化|No.1210
盛夏时节,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赵康镇赵康红红传统手工专业合作社内一派忙碌。当地农家妇女围坐在一起精心制作“太平绣球”,传承非遗文化,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山西新闻网特约摄影师:李现俊)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作“太平绣球” 传承非遗文化|No.1210
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赵康村是有名的“绣球”村,家家户户的老人都会做绣球。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作“太平绣球” 传承非遗文化|No.1210
古时候称襄汾县为太平,所以流传在襄汾县一带的绣球又称“太平绣球”。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作“太平绣球” 传承非遗文化|No.1210
近年来,“太平绣球”第五代传承人刘云芳,通过创办赵康红红传统手工专业合作社,组织开展手工技能培训,将百余名农家妇女打造成了“能工巧手”。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作“太平绣球” 传承非遗文化|No.1210
为了让太平绣球更具有市场潜力,刘云芳和丈夫郭成安经常在一块学习研究技艺,不断丰富绣球的品种和品质。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作“太平绣球” 传承非遗文化|No.1210
他们用手工编制绣球,创新花色品种,逐步打开了销售市场,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玲珑、秀气、精美的传统手工绣球让人爱不释手。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作“太平绣球” 传承非遗文化|No.1210
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与创新,“太平绣球”制作工艺也得到了进一步传承与发展,2017年,“太平绣球”入选山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2019年10月,刘云芳被认定为“太平绣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作“太平绣球” 传承非遗文化|No.1210
”太平绣球“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浆布,裁剪,构思,绘图,刺绣,缝瓣,填充,拼合成球,再缀以珠子、流苏配饰,每一个步骤都要手法娴熟才能做到针脚细腻、纹理整齐、式样美观。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作“太平绣球” 传承非遗文化|No.1210
“太平绣球”由十二片花瓣相拼接缝合而成,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都是一朵完整的花。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作“太平绣球” 传承非遗文化|No.1210
2023年5月19日,在当地举办的“秀美襄汾”旗袍秀大赛上,”太平绣球“作为表演道具登上舞台,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作“太平绣球” 传承非遗文化|No.1210
经过保护、传承、研发,现已推出的狮子绣球、姻缘绣球、招财绣球、挂件、鞋艺、布老虎、斗篷、佛尖、香包、香囊、香枕、室內装饰等数余种工艺品。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作“太平绣球” 传承非遗文化|No.1210
“太平绣球”制作全部采用手工缝制,传统的手工技艺让绣球锦上添花。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作“太平绣球” 传承非遗文化|No.1210
一针一线绣”乾坤“,非遗传承绽芳华。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作“太平绣球” 传承非遗文化|No.1210
目前,“太平绣球”已被当地打造成了一个知名的传统文化品牌,形成了年产值百万余元的文化产业,也带动了赵康村及周边村庄近百名农家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刘云芳说,要将绣球“抛”向全世界,让这项“指尖上的艺术”发扬光大,带领更多的农家妇女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制作“太平绣球” 传承非遗文化|No.1210
《山西新闻网视觉志》,是山西省最受关注的原创图片新闻发布平台,由山西新闻网视觉部具体运营。山西新闻网视觉部记者与旗下遍布全省各地的近200名本网持证特约摄影师不定期将各类鲜活题材发布与此,学习交流,共同进步。采编邮箱:sxrbsjz@126.com,公众微信:Asxsjz,主编微信:kingbackL,合作电话:0351-4281495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